助產機構可不接生草案引議 衛福部二度修正設置標準

衛福部預告修正「助產機構設置標準」草案,可以選擇部分業務項目當作開業,形同可不包含接生,在少子化趨勢下,本意為協助轉型,不過引起正反不同意見。衛福部現在再次修正,只就機構的環境設備來規範。

鋪上全新的拋棄式隔離床單,位在助產所裡的檢查室內,消毒和照明設備一應俱全,諮詢室外也有家屬陪伴等候區。

迎接新生命,現代人多數到醫療院所生產,不過強調以孕產婦為中心、低醫療介入的助產師(士)接生方式,並針對孕產婦和家庭個別需求提供幫助,還是受到很多人的青睞。

家長林先生說道,「我兩個小孩都是選擇居家生產,所以居家生產的話,當然就是請助產士到自己的家裡面,來幫產婦進行接生,接到的那一瞬間真的非常感動,我永遠記得那時候手,自己的手還在發抖。」

根據衛福部出生統計資料顯示,近幾年儘管少子化,不過,由助產師(士)接生的新生兒,平均每年都還有2到300人,維持穩定的數字,顯見仍未被醫療機構取代。

衛福部3日預告修正助產機構設置標準,因應現況來修正助產所環境境設等整備項目,執業場所要有待產、生產、以及恢復空間,以9名產婦為上限,還要有嬰兒床或嬰兒睡籃,並有專責人員管理保存執行業務紀錄。

這是衛福部第2度公告修正,而去(2024)年曾預告修法「業務範圍可不包含接生」一度引起爭議,則沒有納入修正範圍。

助產師陳淑芬表示,「我是覺得有新血的加入,是比較、也好啦,只是說對現在執業的一些助產所會比較不公平,老的總會老,新血總要有新血注入。」

目前全台有20多家助產所,提供助產師接生、產前產後檢查,以及嬰兒保健等服務。有資深助產師分享,現在多半是到府接生,很多助產所轉型為諮詢地點。

而衛福部表示,由於助產師(士)的業務範圍訂於母法《助產人員法》,本次修正草案,在業務部分不做改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