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人口高齡化 企業研發AI機器人助農作採收

日本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農業人口不斷減少,糧食生產成為國安危機。有業者開發能夠自動採收小黃瓜和青椒的AI機器人,除了降低人力負擔,還可以蒐集數據,預測未來市場動態,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日本整體發展AI的速度,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卻名列後段班,專家表示,這與日本保護個資的法規,以及日本企業相對保守的風格有關。

溫室裡機械手臂上下移動,瞄準小黃瓜慢慢靠近,再精準採下來放進籃子裡。從頭到尾不需要人力操作,靠著攝影鏡頭和AI技術,就能自動完成採收作業。

公視國際記者施勗皓報導,「日本企業打造的這一台AI機器人,能夠透過攝影機的鏡頭來辨識農作物的大小還有成熟度等,自動地來採收,那麼現在在日本的農場,也已經實際的運作。」

來自日本宮崎縣的新創企業成立6年,研發農業用AI機器人,協助農民採收小黃瓜和青椒。從東北岩手縣、關東群馬縣到九州鹿兒島的農園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AGRIST工程統括最高負責人清水秀樹說,「以前要辨識植物是很困難的,但最近的AI進步得很快,我們公司也有自己栽種的農園,可以蒐集大量的資料,這部分成為我們在發展AI上的優勢,所以像是顏色形狀等困難的地方,我們都能克服,成功打造能辨識的AI機器人,它的性能可採收到4成左右,未來希望能提升到6到7成。」

充飽電一次可運作10個小時,大幅節省人力成本,夏天溫室裡酷暑難耐也不受影響。除了讓AI累積經驗能更精準挑選和採收以外,還能根據天氣預報和往年的收穫及販賣結果等數據分析,預測採收量及市場需求,找出最有效率的栽培方法,並調整出貨量讓獲利達到最大化。

AGRIST公關大澤彩美指出,「接手的人越來越少,大家年紀都越來越大,在這樣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出現希望有AI機器人的聲音,把智慧技術運用在農園裡,年輕族群也更容易參與農業工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從事農業的人口能夠增加。」

根據日本政府調查,日本農業人口從2000年的240萬人,2023年跌到116萬人,剩下不到一半;65歲以上的比例也從51.5%增加到70.8%。日本農業面臨人力不足和高齡化的問題,凸顯糧食自給生產逐漸成為日本的國安危機。日本政府期待透過AI技術維持農業永續發展,但AI所需的高成本以及人才培育課題,並非一時半刻就能解決。

日本經營戰略顧問塚本幸一郎說,「日本對AI領域投資很多嗎?我覺得沒有。過去數位轉型這個詞曾經紅極一時,擔心數位技術不能被其他先進國家搶先,所以有一定程度培育人才,但卻還是有點半調子,我認為企業為數位轉型進行的人才培育工作,做得還不夠充分。」

日本2023年的情報通信白皮書顯示,過去幾年全球AI產業前十名國家,美國、中國和英國位居第1、2、3名,日本則排行倒數。另外日本企業引進AI的比例也只有10至15%左右,在已開發國家中明顯落後。

專家表示原因除了投資速度慢,日本人相對保守害羞的性格,形成在企業文化和法律上的阻礙。

塚本幸一郎指出,「日本有《個人資料保護法》,會被運用在匿名性和保護個資上,我認為法律上的障礙還很大,還有日本的企業體質,一開始會先看看周邊其他公司,如果大家都在用的話,才會跟進開始利用。」

看到別人做才敢跟著做,起步自然就會比別人晚。但日本擁有超級電腦、機器人等硬體強項,配合教育水準高的軟實力,若能克服障礙,要在AI領域超車其他國家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