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培育新品種水稻 節水抗旱、減少70%甲烷排放

智利持續15年乾旱,水資源緊張讓農業步步為艱,但最近在這片乾裂土地,長出金黃飽滿的稻穗。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一種「氣候智慧型水稻」,不僅能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中茁壯生長,還大幅減少用水與甲烷排放。當地農民期盼,這項技術不只改變智利,也能為其他飽受氣候變遷之苦的糧食產區帶來轉機。

成熟飽滿的稻穗頭垂得低低地隨風搖擺,這是豐收的景象。南半球的智利稻米收割季節正好與北半球相反,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智利的農民正準備收割這些經由國家農業研究所改良過的稻米。

由於智利的北部屬於沙漠型氣候,南部的氣候較多雨,再加上一般的水稻95%的生長時間都必須浸在水裡以保持濕潤,因此智利的稻田都集中在南部,國家農業研究所也選擇在中南部的比奧比奧省種植改良稻米。僅管如此,金黃的稻穗底下卻是乾裂的土壤。

水稻基因改良計畫主持人科爾德羅說,「在智利,我們面臨著水資源供應問題,水資源非常匱乏,傳統上,水稻是世界上需要最多灌溉水的作物之一,我們試著尋找方法、解決這樣的狀況,於是找到被我們稱為『氣候智慧型水稻』的新生產技術。」

水稻是熱帶或是亞熱帶的作物,所謂的「氣候智慧型水稻」,是指它們也能在乾燥、寒冷的環境裡生長旺盛。經過多次的試驗,智利科學家找來耐寒的俄羅斯品種,並與當地的米雜交改良而成,這個新品種被叫為「Jaspe」。

而從栽種結果發現,一般的稻米,一株水稻可以結出3到4株稻穗,一株稻穗約有167顆穀粒;Jaspe卻可以產出30株稻穗,產量為傳統水稻的10倍。

水稻基因改良計畫主持人科爾德羅說明,「這裡越來越多的農民苦於水資源短缺,全世界都面臨一樣的問題,許多稻米生產國正遭遇嚴重乾旱,未來要生產水稻都必須跟隨這樣的腳步,因為這是減少污染的唯一方法,有效減少甲烷排放,這在面對氣候變遷時非常重要。」

水稻會產生甲烷,是因為水稻田的土壤長期浸在水裡、缺乏氧氣,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水稻的根、莖、葉等有機物所產生。

根據調查,全世界10%的甲烷排放量都來自栽種稻米,但Jaspe所採用水稻強化栽培系統,最多可減少70%的甲烷排放量,而甲烷會減少,是因為稻米的耗水量大幅減少。傳統的水稻,每公頃需要的水量為2300萬公升,但種植Jaspe最多可省下50%的水量,將每公頃需要的水量降到1200萬公升。

農民穆諾茲說,「水稻種植條件就是浸在水裡,老一輩的方法就是這樣,無論是在除草、調節氣溫或是出於方便,做出如此大的改變、改變水稻的灌溉方式,基本上這是歷史性的里程碑,也是邁向未來的歷史性一刻。」

智利平均每人1年吃掉10公斤的米,一半以上是國產米,80%的國產米是以傳統方式耕種,因此耗水量極大,再加上氣候變遷,智利正面臨連續15年的大乾旱,因此,「氣候智慧型水稻」正為南美洲、甚至是全世界,飽受乾旱所苦的糧食生產地區帶來曙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