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3號林內段251K是紫斑蝶知名的「車禍」地點,為保護蝶群,高公局自2007年起啟動「國道讓蝶道」計畫,一旦紀錄到每分鐘超過250隻,即需封閉外側車道。今年共實施3次,創下最早封道紀錄,最高蝶量達每分鐘690隻。
紫斑蝶既不耐寒,也無法忍受高溫,因此,每當東北季風來襲,便逐漸往南遷移;至3、4月再自南方北返,尋覓食物與繁殖地。牠們是全球僅有的兩種越冬型蝴蝶之一。
蝴蝶成群遷徙的路徑稱之為「蝶道」。北返時,紫斑蝶會從高雄茂林出發,並且經過雲林坪頂山區並飛躍至彰化八卦山,此時,蝶道剛好與國道3號林內段垂直相交,蝶群得試圖穿越車流密集的高速公路。
體重0.2公克的飛行保護實驗
根據台大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楊鏡堂的研究,車輛高速行駛會產生氣流擾動,紫斑蝶體重平均僅0.1至0.2公克,一旦靠近車流,即便振翅也無法靠自身的力量抵抗,最終被捲入車後方,下一台車即可能撞上牠們。
2007年起由學者與民間團體向高公局提案,自此開始執行一場「車道與蝶道共存」的試驗計畫。經過十幾年下來,致死率已由起初的百分之三到降到千分之二。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瑞祥坦言要再降低不容易,而能夠成功降低致死率的兩個關鍵因素分別為「架設防護網」與「封道」。
這兩項措施,都是經過多年不斷嘗試與修正,才有所成效。計畫初期,僅設置寬400公尺、高3.5公尺的防護網,後來發現蝶群飛行路徑更為寬廣,效果有限,於是逐年延伸防護範圍至660公尺、860公尺,並自2016年起固定為寬1010公尺、高4公尺。
封道標準也隨經驗調整,從最初須達每分鐘2000隻紫斑蝶飛越才啟動封道,後來逐步下修至500隻、300隻。如今,只要在每年3至4月間監測到蝶量達每分鐘250隻,即會啟動封道機制。
陳瑞祥進一步說明,在高峰期,每天可能有多達10萬隻紫斑蝶飛越路段。若致死率為3%,表示每天有多達3000隻死亡;但若降至3‰,死亡數則已大幅減少至約300隻。
然而,要做到「零死亡」並不容易,過去曾有人建議在路段上方加設實心遮罩,但這種設計反而可能讓誤入的紫斑蝶被困其中,導致死亡;此外,由於昆蟲有向光性,紫斑蝶會選擇從橋上通過,因此將牠們導引至橋下的試驗,最終也未能成功。
陳瑞祥認為,目前能夠透過監測的方式來得知蝴蝶數量變化已經是一大進展。「很多人問起以前的蝶況,但由於沒有完整的數據可以參考,根本無從比較。」至少從現在開始做,未來將能有所依據。
原有5種紫斑蝶 大紫斑蝶已銷聲匿跡
台灣主要的紫斑蝶過去原有5種,目前僅存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與端紫斑蝶。陳瑞祥說,大紫斑蝶1960年代就不見蹤跡,至今仍無法確認滅絕的原因。
蝴蝶對環境的敏感顯而易見,因此被視為重要的生物指標,透過紀錄物種的數量變化,就可以了解環境是否遭到明顯破壞。
從這十幾年的觀測紀錄,紫斑蝶數量沒有明顯增多或減少的趨勢,但若要跟尚未經濟起飛的時期比,全台蝴蝶數量早已減少許多,「不要忘記台灣曾是蝴蝶王國,每年會有上千萬隻的蝴蝶外銷到全世界。」陳瑞祥說。
路殺社:「讓蝶道」做法值得肯定 鄉道、縣道路殺問題仍待關注
路殺社社長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研究員林德恩認為,國道讓蝶道的做法值得肯定,並且是全球少見的昆蟲保育行動。
但林德恩也提醒,國道、省道僅佔台灣15%的道路,路殺問題最嚴重的,反而是在佔比達85%的縣道與鄉道上「過去7年全台發生動物路殺事件每年平均仍達1200萬件。」他說,這還僅限於脊椎動物,其他昆蟲因種類、數量龐大,至今難以估算,也少被關注。
當道路開闢阻礙生物遷徙時,就可能導致物種滅絕,因此,如何在每個路殺熱點設計適當的生態道路,仍待各領域的研究投入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