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揭歷年進口牛、豬萊劑檢驗狀況 6批牛肉超標皆已銷毀

針對近期國內首度有澳洲進口豬檢出含有未超標的萊克多巴胺,食藥署今(5)日指出,所有合格放行案件都是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當事豬肉進口商也回應,在尚未釐清責任前,這批豬肉不會進行任何販售、分裝或銷毀。而2012年至今,邊境共檢出2493批牛肉含有萊劑,其中6批超標,不合格者皆已退運銷毀。

台灣自2021年開放萊豬進口以來,4月底出現首批經檢驗確認含有萊克多巴胺的澳洲進口豬肉。食藥署4日表示,檢出的萊劑濃度未超標,因此放行在國內銷售。

5日食藥署再召開記者會進一步說明,這批進口豬肉檢出的萊劑為0.001ppm,較超標門檻0.01ppm低10倍。

進口這批含萊劑豬肉的業者「品田國際農畜公司」則回應,採購這批肉品時,已明確要求供應廠應提供萊克多巴胺零檢出的產品,後續將自行多方送驗,在尚未釐清與國外廠商的責任歸屬前,這批豬肉不會進行任何販售、分裝或銷毀等處置。

食藥署長姜至剛指出,自2021年啟動萊豬邊境報驗至今,共計檢驗豬肉及豬雜碎2萬5466批,這次是首批檢出萊劑豬肉,其他未有不合格狀況;從2012年起實施報驗的牛肉,至今共檢驗24萬9609批,檢出萊劑2493批,其中僅6批超標,不合格者皆已退運銷毀。

至於2021年起對後市場的檢驗結果,姜至剛說明,抽驗進口及國產牛肉產品共6141件中,僅2021年1件「美國冷藏牛腱」檢出0.02 ppm萊克多巴胺不合格;進口及國產豬肉產品共抽驗1萬8501件則全數合格。

(圖/食藥署)

食藥署表示,由於依法只被授權公開不合格肉品流向,因此不會特別公布萊劑未超標豬肉的來源業者及流向。未來將維持目前一般查驗2至10%的抽批比例;針對不合格的批次,抽批查驗比例則會增加至20到50%。

姜至剛強調,對食品的管理措施都在以維護食安優先的前提下,配合國家整體政策方向,透過科學分析原則,基於國人膳食風險評估及特殊飲食習慣,並參考國際標準而訂定;所有檢驗合格肉品,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