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台灣企業要如何在這波浪潮中掌握先機,又會面臨怎麼樣的挑戰?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發布一份調查發現,國內企業雖然已經意識到AI可能為產業帶來新變革,但仍有7成台灣企業停留在不曉得該如何採取行動的階段。
生成式AI席捲全球,緊接著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問世,拓展更多人對於AI的想像,今(2025)年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發現,企業對於AI的認知有明顯提升,但依舊7成企業無法成功跨過AI化的第一步。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指出,「比較重要的事情是要怎麼樣跟企業的經營策略做結合,而且跟他現有的整個組織架構可以完全融入,所以在這個部分,我們台灣的企業普遍比較缺乏經驗。」
經濟部產發署署長邱求慧表示,「台灣在提供一些AI硬體有我們的強項,可是我們自己的產業怎麼樣去用,來提升我們產業的競爭力,還比較缺乏。」
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今年調查,沒接觸AI的企業比例從45.5%下降到39.4%,具備AI基礎認知的企業增加到31.7%,但實際導入AI應用的企業比例則沒有明顯增長。
除了企業對AI推動意願有限,也欠缺資料管理、品質控管的基本認知與數據基礎。
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分析,「當然AI科技會一直推陳出新,變化很快,但是企業內部不能在那邊等待,它必須要做一些紮實的訓練,包含現有人員要從AI的原理還有應用,必須做一些紮實的內訓。」
培育人才、技術應用,樣樣都是百工百業要導入AI時可能會面臨到的挑戰。經濟部放眼今年目標,希望在國際上,AI應用排名從去年21名躍升到14名,並且4年內要培養20萬名AI人才。學者建議,企業除了加強員工內訓,也應盤點現有資料庫,制定未來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