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打造農業資源零廢棄 鳳梨皮餵牛、蚵殼成海底礁體

農業生產會產生很多廢棄物,像是吃鳳梨會留下皮、吃蚵仔會留下蚵殼、稻子碾磨後會剩稻殼,為了讓農業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農業部開發各式技術,鳳梨皮可取代牛的牧草,蚵殼可以做成新礁體給海洋生物棲息,稻殼還可以提煉出矽,供工業使用。

國內年產約40萬公噸鳳梨,吃完鳳梨會剩下高達20萬噸的皮,過去多做堆肥,不過研究人員發現,經過處理,鳳梨皮可以變成青貯料,取代牧草,提供牛隻反芻,成本還比進口牧草還要便宜3成。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飼料作物組長林正斌指出,「吃皮跟吃草一樣,就是營養成分的差異,額外添加一些飼養成分,把營養補足。」

吃完牡蠣剩一大堆殼,過去做肥料或土質改良劑,不過水試把它磨成粉,開發成海底礁體,是天然並生態友善的材料,可見不少珊瑚附著生長,放對地方,就成了海底生物新樂園。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說明,「都是試圖提供孔隙、陰影、適合的基質,讓這些珊瑚、藻類附著,無脊椎動物躲棲。」

傳統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生物或非生物物質,透過技術研發,可成為新資源,就連稻殼都超有價值。

農業部司長莊老達表示,「我們下一步要把稻殼裡面高價物質提煉出來,比如說矽,也是工業上一個很重要的產品。」

近十年,透過農業部與協力的學研單位,完成各種開發,授權民間使用的相關技術,超過200案,在全球淨零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之下,農業部希望達到全循環、零廢棄的長程目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