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台灣小米種原抵世界種子庫 抗旱及抗病力強係原住民象徵

台灣的科研團隊飛越近半個地球,在台灣時間29日抵達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把第1批珍貴的台灣小米種原送進種子庫保存。一方面是要留存象徵台灣、原住民族的糧食作物小米,另一方面也是要推動台灣在極地科學領域的研究。

排灣族原住民代表把裝滿台灣小米的種子箱遞交出去。台灣科研團隊歷經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將第1批170種珍貴的小米種原送進種子庫保存。

北歐遺傳資源中心代表阿斯達(Åsmund Asdal)指出,「全球的基因銀行都會把他們的種子樣本備份,寄來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這裡。台灣農試所現在是114個把種子寄來的基因銀行之一。接下來,這裡會有來自近200國,超過130萬種的種子樣本。」

專家點出,小米是糧食安全、營養和永續農業的重要角色,因為它能適應乾旱環境、抗病力強,也能負荷嚴重的氣候變遷,更是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象徵。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表示,「小米不只是一種植物而已,它成為了一種文明的符號。因為我們的原住民細心栽種它們,選擇新變異出的,最終產生超過數百個明確的品種。」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說,「小米擁有著超過4000年很長的歷史,是代表原住民生活和面孔的符號。」

中央大學台灣極地研究站主任張文和表示,「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讓這件事情成真,這麼多的機構、這麼多學校、來自這麼多不同地方的人讓它真的發生了。」

中央大學近年成立極地研究中心,並設立極地研究站,投入土地、水文等相關研究;而台灣,也從2009年開始,陸續將水稻、雜糧等種原送進這個種子庫。團隊後續將分批讓400多種小米種原全部入庫,為科研、農業永續和外交盡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