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院檢驗環境DNA 一瓶海水解謎海域生物資訊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不用過度干擾生態,就能掌握海底曾出現過或停留過的生物,甚至是否有外來種的蹤跡,國家海洋研究院靠一杯海水解謎。因為海水中有生物遺留的鱗片、皮屑等環境DNA,實驗分析後就能掌握是哪些生物物種,目前已收集台灣全海域超過100個測站的海洋環境DNA基因檢測資訊,也會整合到共享平台,供研究者使用,將成為海洋基因檢測大突破。
環島到各海域,工作人員都帶走一瓶海水。這些海水是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又稱為「eDNA」,代表生物遺留到環境中的DNA,回到實驗室分析,就能發現海域中出現過的海洋生物。
國海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康寧指出,「環境DNA是指生物遺留在環境中的DNA,來源包括細胞、組織皮屑、鱗片等。」
國海院表示,環境DNA檢驗讓科學家無須過度干擾自然生態,就能推估曾存在環境中的生物物種,也能偵測是否有外來種。
不管肉眼可以看到的小丑魚,或是躲在珊瑚礁裡面看不見的物種,都可以透過一杯海水檢測出來,目前已蒐集台灣全海域超過100個測站的檢測資料,分析出微生物、真核生物和魚類等三大生物類群的種類組成,建立「全海域基礎生態調查環境DNA」資料集,在共用平台發布。
國海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康寧表示,「可在避免過度對海洋生物干擾狀況下,對海洋生物進行監測,特別是一些易於躲藏的種類,可促進對海洋資源有效管理及保護。」
專家指出,環境DNA雖可能因海流飄散,慢慢被稀釋、分解,但解析近期周遭出現過的海洋生物還是相當精準。這些珍貴資料整合到平台,為海洋科學的進階應用提供強大的基礎。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