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搶種超級食物巴西莓 衝擊在地生態多樣性

原產於亞馬遜雨林的巴西莓,外型像藍莓,擁有豐富的花青素和營養成分,被歐美國家奉為養生超級食物。巴西的帕納州種植巴西莓已經超過20年, 2021年的產值突破新台幣3.1兆。但農民搶種的結果影響了當地生態樣貌,社區首長呼籲政府提撥環境經費,在經濟和生態保育之間,尋找平衡點。

巴西莓農迪亞哥純熟地爬上樹,摘下熟成的莓果,手往下一滑,一顆顆飽滿的暗色果實掉進籃子裡。在豐收時節,迪亞哥一天可收成25籃巴西莓,每日最高收入可超過台幣4千元。

巴西莓農迪亞哥說道,「巴西莓豐收帶來很多好處,我可添購很多以前沒有的物品。」

外表像藍莓的巴西莓是巴西原民族的傳統食材之一,最常見的吃法是拌入樹薯粉,或當成魚肉主食的配菜。巴西莓擁有花青素、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豐富營養素,2000年後開始風行歐美國家,被奉為「超級食物」,打成果昔和加入冰淇淋,都是相當受歡迎的吃法,為巴西帶來龐大的收入。

(圖/美聯社)

無論是原果實或是加工後的果粉,每100公克的巴西莓可賣到售價超過台幣600元。巴西莓9成來自於帕拉州,2021年產140萬公噸,產值超過台幣3.1兆,成了當地農民的經濟命脈,卻也衝擊環境生態。

亞馬遜環境研究機構研究員蘇薩指出,「因為價格好而推升生產量,但有跡象顯示,採用的農產管理方式會減少產地的物種多樣性。」

學者指出,過去20年來帕拉州的巴西莓耕地擴大,研究人員發現,單一作物造成蜜蜂授粉減少,擠壓到其他植物種類的生長,衝擊生態多樣性。當地社區組織也意識到環境和經濟問題造成的衝突,加上近幾年氣候變遷造成的乾旱,明顯影響巴西莓的產量,對地方經濟造成威脅。

巴西因廣泛種植巴西莓,愈來愈威脅其它樹種。(圖/美聯社)

巴西帕拿州地方組織領袖桑多斯提及,「當提到亞馬遜雨林時,我們不想聽見保有植物和動物,卻忘記還有人住在這裡,這裡的居民需要維持生計,也需要生活品質,我們想保護環境,但我們是環境的一份子。」

當地社區組織呼籲政府提出農業管理措施與補助方案,在環境永續的概念下,讓地方農業經濟升等為生物經濟的規模,在兼顧經濟產值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