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一名網紅兒科醫師日前在社群媒體發表文章,陳述自己體罰孩子的原因及過程,引發社會議論,醫界也紛紛譴責。對此台灣兒科醫學會3號發布聲明強調,不認同任何對孩子的暴力行為,且體罰無法達到教養的目的,長遠來看,家暴會影響孩童的腦部發育,造成身心創傷。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 歐良修
施以這種暴力 即使短暫會讓
小朋友害怕恐懼的效果
但是長遠看來
其實反而造成他身心的創傷
有可能影響腦部的發育
甚至造成永久性的精神或行為的偏差
而精神科醫師也指出,被家暴的孩子,通常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包括焦慮不安、情緒不穩等,也比較沒自信,甚至長大後可能有樣學樣,從家庭暴力「被害者」,變成「加害者」。
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
有可能呢 有創傷後壓力障礙
甚至會低自信
然後覺得自己看不起自己
如果呢 腦部的鏡像神經元
學習到你家長一直體罰
長大以後他就是一個潛在的暴力份子
衛福部保護司長 張秀鴛
按照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的97條
原則上是可以罰這個6(萬)到60萬
同時公布他的姓名跟名稱
專家建議家長,可採三明治親子溝通法,以肯定、提醒和鼓勵方式,改善親子關係;而衛福部則強調,家庭暴力絕對不是家務事,若涉及家暴且查證屬實,可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開罰,或參加4到50小時的親職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