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植物園裡有一座99年歷史的老建築——腊葉館,建築物雖然不大,但過去曾經典藏了上萬份的植物標本,替台灣植物研究打下基礎。現在腊葉館變身為博物館,是了解植物研究的好去處。
台灣有3座建造於日治時期、百年左右歷史的博物館,分別是台灣博物館、台大植物標本館,以及台北植物園內的腊葉館。
腊葉館興建於1924年,在2000年前一直是台灣植物標本最重要的典藏地,可以說是孕育植物學家和分類學家的搖籃。
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認為,「標本館做植物研究的人是一個挖歷史的人,因為他必須知道每一個種類的故事,所以他跟歷史會更有關係,可是有趣的事情是,當代在分子生物開始漸漸重視之後,這些挖歷史的人必須要傳承,然後往後面走。」
植物學界著名的夫妻檔張惠珠和徐國士,也曾經在腊葉館貢獻心力,台灣一些特有種植物,像是台灣水韭,當年就是因為他們而被發現、命名。
植物學者張惠珠指出,「林試所有很多模式標本,模式標本就是植物命名的時候所根據的標本,所以模式標本是很珍貴的,你如果採集的標本份數夠多、散布的地點夠大的話,我們還可以看出它們分布的範圍、它的緯度怎麼樣、高度怎麼樣。」
腊葉館經過整修轉型為展示館。林試所和文化部合作,整理累積百年的文獻。過去的標本櫃變身為展示櫃,呈現標本採集、烘乾所需的各種工具,也呈現植物研究背後不為人知的辛勞。
林試所目前累積50多萬份標本,從這些標本可以看出氣候變遷的軌跡。
董景生表示,「不同區域標本開花的時間,它就會看出暖化的痕跡,而且有幾篇文章就是在解剖顯微鏡上看標本的葉子、量它的大小、看葉子上面的鱗片,某些地方因為工業污染、因為氣候暖化,那個鱗片會變化,你典藏了更多的資料,它就有更多的未來性。」
除了實體的展示,參觀者也可以透過VR虛擬實境,對照腊葉館的歷史影像,或是製作一份自己的植物標本。假期不妨到台北植物園和腊葉館,從根莖葉來認識不一樣的台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