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晶片戰波及 CRIF示警今年出口值衰退最高逾9%

我國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產品,出口值已連續3個月出現月衰退,CRIF中華徵信所示警,台灣今年第1季受累美國對中半導體晶片的制裁影響,衰退幅度最高恐飆逾9%。

去年第四季旺季不旺,國內出口已經連3個月負成長,財政部週六將公布去年12月的進出口數字,也無法避免連4黑,CRIF中華徵信所就示警,今年台灣出口值恐下滑至4350億美元至4525億美元之間,衰退幅度落在5%至9.1%之間,因為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晶片制裁影響下,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視聽產品的出口將進一步向下探底。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表示,「(中國去年)11月的內需是衰退了,超過5%來看,今年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大陸在,特別是在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訊產品的衰退,都可能會出現一個持擴大的情況,所以我們大概預計2023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衰退,會在5到8%之間。」

就在美、中晶片大戰下,已讓台灣與南韓半導體業出口受創,而Fed去年的激進升息,也讓美國近7成大型機構也認為美國經濟衰退即將來到,預期聯準會將在第2季停止升息,但從Fed12月利率會議紀錄可以看到官員強調抗通膨決心,表示4度升息3碼後轉而升息2碼,不代表委員會對達成穩定物價目標的決心減弱,也不應認定通膨正持續走緩。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當美元或者美國開始升息,對美國的家庭來講,譬如說像手機筆電腳踏車等等,這些非必要性的消費產品,有很多就是我們亞洲國家出口的主力,美國升息的時候,第一波影響到的,很可能就是它的進口產品。」

究竟Fed何時才會結束強力升息,學者認為,得觀察2個指標,也就是當美國的通膨數據跌破5%以下,及美國失業率突破5%,這樣才有可能讓美國貨幣政策轉向,甚至出現降息,全球景氣才有慢慢復甦的可能,台灣的出口才有成長機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