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團隊成功試射兩節式混合火箭 驗證高空脫節與點火技術

位於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繼陽明交大團隊在7月的發射任務之後,今(8)日上午6時47分,成大團隊也順利發射兩節式自製火箭。這回任務,主要是測試高空脫節和高空點火等關鍵技術,希望能將技術進入到實用階段。而在這回的成功發射後,明(2023)年將進行最後的第3次試射。

火箭向上起飛,劃破清晨天空。8日上午6時47分,成大團隊研發的兩節式混合火箭,在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趙怡欽表示,「採取比較低的發射(角度較低),應該是(第1節)脫節,點火都有成功,那第2節飛行的高度多少,我現在不太確定。目標應該都有達成,詳細的數字,我回去還要再確定一下。」

這支6.2公尺長的火箭,在關鍵零組件和酬載儀器上,從設計到製造,都是由成大和台灣團隊打造,完全MIT。主要是以2019年發射的1500公斤級推力混合火箭為基礎,經過3年改良,來驗證高空點火和高空脫節等關鍵技術。

第1節火箭推進13秒後脫節,第2節火箭初步判定也有點火推進,但最終的飛行高度還要再由團隊檢驗。

趙怡欽說明,「高度應該沒有到預期的高度。空中點火是比一般的困難很多,因為它不像在地面可以抓住,火箭的姿態也不容易保持,真的要發展更大的火箭,一定是多節的。」

兩節火箭在國際間並非罕見,但台灣想在太空領域繼續深化,發展多節火箭有其必要性。包含先前的陽明交大團隊在內,國內還有其他學研單位都在朝相關方向努力。至於發射場域的建構能否更完備,也備受關注。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這個場地方面的,我們會做一些改進,讓未來能夠持續去支持有關垂直發射,跟這個斜角發射,探空火箭方面的任務的支援。」

國科會前瞻處專委何紀芳說:「國家發射場域這個選址,跟相關規劃的前置作業,目前已經在積極展開當中。」

這支科研火箭原本8月要發射,但團隊在發射前發現問題,因此重新申請,結果10月又因為尼莎颱風攪局暫停。好事多磨,終於在11月8日發射成功,預計在明年進行最後的第3次試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