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拼2030提升國產能源受阻 民間擬造風力發電機自產能源

受到氣候暖化跟俄烏戰爭影響,日本多年來力拚能源國產化,預計到2030年為止,要提升綠能跟核能翻倍成長,同時降低火力發電的占比,但隨著永續能源發展,碰到設備老化、腐鏽,或是只能依賴國外廠商生產,也讓日本能源國產的計畫碰到瓶頸。

一座又一座排列整齊的太陽能板,陳列在發電廠的用地內。這裡是日本四國電力公司的太陽能光電站,最近正在募徵放棄經營發電站的賣家,打算收購。

四國電力公司永續能源部室長立川貴重表示,在FIT計畫終止後,這些發電站可能就會遭到廢棄,感覺好不容易增加了再生能源量,朝發電低排碳量的方向發展,又要恢復成設置前的樣子。

為了減碳,日本力拚到2030年能源國產,要讓永續能源供電占比從19.8%增加到36%,核能發電4%提升到20%,並且讓火力發電,從76%降到41%。但現階段卻出現太陽能跟風力發電課題。

首先是太陽能供電發展,過去因為國家提供「FIT計畫」,擔保20年內能以固定價格回購電力,讓不少人開始投入太陽光電站事業,太陽能發電從2011年占比0.4%,提升到2020年的7.9%,成長接近20倍。

但隨著時間,設備出現腐鏽、老化等問題,讓許多經營供電站的投資家,想省去維修費用,考慮放棄發電站。為了解決問題,四國電力公司決定接手,進行進修,延長太陽能板的壽命。

此外,在風力發電上,為了增加發電量,政府開始考慮在海上,架設發電風車,但現階段的機械、零件,多數依賴海外進口,造成費用負擔。大型電機製造商「東芝」計畫結合在地製造業者,期盼國產風力發電機。

東芝能源系統資深院士片山仁表示,希望能從日本製造商取得所需零件,以降低成本,並且提供組裝等服務。

東芝預計,一架風力發動機,要由大約2萬個零件組成,最快能在3年內,自行組裝134架風力發電機,並且能帶動地方經濟,擴大生產鏈,實現能源自產的目標,進一步達到碳中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