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ron談到以色列的創新生態系表示:「以色列創新生態圈可分成好幾大面向。第一個和台灣有些相似,是透過我們的軍隊,軍隊扶植出不少有前途有才華的人。另個元素當然是教育與學術機構,以及以色列的創業精神。只要有想法就得去實現。因此有了我們新創公司的部分。以色列也有許多跨國公司以及政府的資金,成功的祕訣,就是有個環環相扣的完整生態系,各個層面必須共同運作。」
以色列人口只有台灣的1/3,但卻能有此成績。Aharon 提到兩國新創實力的異同表示:「以地域性來說,以色列也像台灣一樣是個島國,我們沒有什麼國內市場,國內市場很小和台灣很類似。不過以下這兩點是以色列創新的成功元素:第一點是要有私人資金,第二點是要有不怕失敗的創業精神。每家新創公司大約都只有一成的成功機率,其餘九成的都會失敗,因此你必須了解,失敗也無妨。」
被問到台以是否有合作交流的機會,或是達到優勢互補,Aharon 表示:「以色列創新局和台灣的工研院從2016年開始,透過雙邊協議建立研發合作平台與機制。我認為在這架構下能使兩國相互合作,另外就是要來以色列走走。我已經來過台灣很多次了,也對這很熟悉。因為有時候當你沒實際走訪過,你不會了解當地的發展以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