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地區連日降雨,花蓮昨晚又連續發生群震,剛通車的蘇花改蘇澳到東澳段,是否經得起考驗?蘇花改工程處表示,蘇花改全線有8座隧道,環型設計耐震,工法加強支撐系統,比雪山隧道還耐震,可以承受七級震度,萬一真有更大地震,行控中心也有應變措施。 周日晚上九點56分花蓮近海發生規模5.8地震,當時蘇花改還未通行啟用,透過公路總局行控中心的監視螢幕,看到了蘇花公路劇烈搖晃與邊坡落石,不過,隧道內沒受影響,為了通車典禮準備的大螢幕和盆花佈置,都沒有搖晃。 ==蘇花改工程處處長 邵厚潔== 我們現場馬上照片傳回來 連那個花 電視 就是那個兩百吋的電視 都完好如初 都沒有受影響 工程處表示,蘇花改全線有8座隧道,環型的設計原本就耐震,工法加強支撐系統,比起雪山隧道還耐震,可以承受七級震度,萬一真有更大地震,行控中心也有應變的準備。 ==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副處長 劉世桐== 如果真的有隧道結構 安全的顧慮的話 那我們就會採取 隧道的一個暫時封閉 那會把車流疏導到 比如說原來的蘇花公路 或者是說我們另外一線的隧道 學者分析,蘇花改路線,比起原本臨海的蘇花公路往內修正,已避開半挖半填海地帶,降低邊坡不穩的風險,已通車完工的路段安全應該沒有疑慮,但位在地質破碎帶上的施工難度非常高,未來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 ==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系教授 劉瑩三== 在做地質調查的時候 沒有辦法做到非常非常全面 未來在還沒有完工的這個部分 要怎麼樣去就是說 原來的設計上面沒有碰到 結果現在碰到了 應該要怎麼樣來補強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已通車的蘇花改蘇澳到東澳段,在施工初期,就發生過大湧水,與鑽掘機遭掩埋的意外,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施工,仍要面對地質的未知與複雜性,也有學者認為,若是地震發生時正好在灌漿,可能會影響結構,事後就得重新補強。 薛宜家 林志堅 宜蘭報導
蘇花改環型設計加強支撐 比雪隧更耐震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