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中,有許多種治療的方法,吃藥是一種最常見的方式,但也有不光靠吃藥,而以談話、溝通為主的心理療法。台灣第一個以華人心理治療為號召的基金會在今天成立,未來,在基金會的支持下,將有充分的資源,研究適合華人社會文化的心理療法。在講求速效的現代社會裡,許多精神科醫師偏好強效的藥物治療,而與病友坐下來深談的心理治療耗時又賺不到錢,第一線的精神科醫師感受深刻。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的成立,就是要讓以談話、溝通為主的心理療法,在藥物療法的主流中,獲得發展空間。首先,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地段,基金會提供空間與資源給心理治療人員登記使用,節省了自行開業的龐大花費。如何讓本地民眾接受這種來自西方、坐在躺椅上交談的治療方式,是基金會面臨的首要課題,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表示,初期將以解決華人社會關心的家族問題為主,看看個人的精神困擾,能否在華人的社會與家庭文化中尋求解答。公視新聞黃能揚陳保羅採訪報導。
心理治療基金會 發展非藥物治療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