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公司的營業項目琳瑯滿目,除了基因工程,發酵科技,或是中草藥開發業者之外,另外有一些健康食品,運動器材,甚至醫療諮詢服務業者也冠上生物科技公司的名稱,而國內有半數的生物科技公司並沒有核心開發能力,所衍生出來的商業與醫療爭議,時有所聞。自從民國七十七年,政府將生物科技產業,列 為重點發展的策略性工業,十四年後的今天,台灣出現了五六百家生物科技公像這種在報章雜誌上時常看到的保健常識,或是上醫院時,醫師可能對病患做的飲食生活叮嚀或提醒,也被業者稱為生物科技。 這也引發了有沒有違法醫療行為的爭議。這樣的服務是不是醫療行為還有待認定,而要把一家公司和生物科技扯上關係,卻容易得多,這是因為目前的法規,並沒有對生物科技做出定義。業者說:政府沒界定,隨便賣個補品,靈芝,都可以叫生物科技,甚至賣蜜餞都叫生物科技,這個問題不是問我,要問主管機關,生物科技到底是哪一類,應該做哪一塊,做什麼劃分。 正因為主管機關沒有規範生物科技公司該經營什麼業務,生技公司當然也可以賣保養品或者食品,而一旦和生物科技扯上關係,這些產品就很容易和具有療效的藥品,發生混淆。通常業者希望強化這樣的曖昧關係,而官員則忙於澄清。 誇大的東西,如果不至於害死人,往往會讓人覺得值得一試,這正是主管機關所擔心的,生物科技具有讓人摸不透的潛力,會不會被過分誇大,讓它在成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前,先變成一個最吸引人的幌子。公視新聞吳東牧,邱福財,採訪報導。
生物科技未退燒 產業搶搭順風車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