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目前也積極推動AI用於環境治理上,並在下午宣布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部長彭啓明表示,花蓮光復堰塞湖災害後,結合空拍災區與AI,推估出將產出巨量垃圾,因此才預先準備好6處暫置場的百萬噸容納量來因應。
空拍機出動,俯瞰光復市區街道,馬路上有堆置的淤泥廢棄物,有的空地則整片覆蓋淤泥,鏟子超人、國軍投入救災,清出來的垃圾數量龐大但到底大到什麼地步?環境部災後出動空拍機透過AI,初步估算後,決定要先準備好6處暫置場以暫存百萬噸的容量。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現在用AI與無人機去,再做細部的比對跟辨識,到底有多少量都可以算得很清楚,這個讓我們在這次的決策上面,例如說我要送多少的垃圾車去,就會比較清楚,所以這次等於是AI幫我們救災很大的一個忙。」
花蓮年產6萬噸垃圾,一次災後恐破50萬噸,完全是超乎想像的巨量。
體認AI有助提升環境治理效率,環境部決定成立環境資訊科技司。其實AI技術早就運用在清查國內石綿瓦屋頂建築物,在丹娜絲風災前掌握24萬多棟,風災後再次空拍比對,以加強清理。
環境部次長謝燕儒說道,「現在其實我們蒐集的話,大概1萬6000多噸,都還在持續增加當中,風險部分,我們不管它多少,都要把它蒐集起來。」
AI還可運用在追蹤廢棄物清運車輛,只要加裝GPS偏離軌跡,再搭配車辨或監視系統,會更容易揪出偷亂倒廢棄物行為,環境部中區環管中心就是鎖定特定車輛,多次進入三義隱蔽的山坡地,循線追查到地主與業者棄置廢樹枝,最後苗栗地檢署將12人提起公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