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認為政府應促收容所落實安樂死、強化飼主責任並認為餵食者應承擔飼主責任,以減少遊蕩犬貓造成的生態威脅、人犬衝突及動物福利等問題。
該提案最終共獲得逾5千人附議,對此農業部於9月16日召開會議蒐集意見,並於回應期限(30日)前表示,將部分參採民眾提案內容。
農業部指出,將讓安樂死流程制度化、公開化,並落實宣導教育工作以支持收容所適切執行;至於飼主責任,農業部則認為實務認定上可能仍會有爭議,因此是否納入《動物保護法》仍需研議,現階段會先禁止於生態敏感區域進行餵食,其他公共區域則依《廢棄物清理法》等法規,管理造成髒亂行為。
「十二夜」政策終結後 衍生哪些遊蕩犬貓問題?
2017年2月農委會(現農業部)宣布,終止「十二夜」政策,全面實施動物收容零撲殺,。在此之前,台灣最高一年曾撲殺10萬隻收容動物,隨社會輿論與動團倡議,撲殺數才逐年下降。
至2015年時,主管機關修正相關規定,改為經獸醫師檢查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之動物,或其他緊急狀況等下方得為之,並訂下2年落日條款。2017年2月起,正式全面停止人道撲殺。
全面停止撲殺政策施行至今已逾8年,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人類衝突事件頻傳,如8月高雄馬頭山有梅花鹿遭多隻遊蕩犬攻擊,目擊民眾雖協助驅趕犬群,但梅花鹿脫困後仍傷重死亡;7月高雄永安一名七旬歲男子在海裡游泳時,則因遭到3隻遊蕩犬攻擊,最後溺水不幸身亡。
除此之外,根據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統計,全台已有6間公立收容所的在養犬隻超過留容最大值,包含台南兩處收容所、桃園、南投、雲林及澎湖收容中心。
動保團體:安樂死遭污名 收容所執行意願低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表示,台灣推動的政策為「零撲殺」,而非「零安樂死」,但因安樂死本身被污名化,許多縣市收容所在擔憂遭施壓及抗議情況下,不敢啟動必要的安樂死程序,。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指出,當動物已處於痛苦狀態,由獸醫專業評估應避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時,安樂死就是選項之一,這也是保障動物福利的基本原則。而目前各縣市的安樂死評估方式、標準與流程都不大一樣,農業部的安樂死收容流程制度化,應該是為了確保給予動物福利的前提之下,執行正當與必要的安樂死。
同為動保團體的挺挺動物應援團也表示,目前各地收容所實際執行的安樂死少之又少,整體執行率僅約1%,進而造成收容所爆滿、收容時間動輒破百日,在這樣的處境下,被收容的動物福祉也難受保障。
挺挺動物應援團認為,若是農業部動保司願意明文規定,並協助地方收容所將安樂死收容流程制度化、公開透明,使制度可以落實,收容所的量能也許就能回到健全狀態。
減少遊蕩犬貓還可以怎麼做?
挺挺動物應援團認為,流浪動物問題必須要與生態保育一起討論,當動物出現在非原生地,那就是人們應負的管理責任。避免讓非原生的動物在外任意遊蕩,才能達成環境的永續,且飼主也應落實伴侶動物的責任。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則認為,實施絕育才能避免繁殖過剩,且需更有強制力的規範來管理飼主行為,降低遊蕩犬貓數量,並以科學方法快速且大量進行執行TNVR(Trap誘捕-Neuter絕育-Vaccination疫苗-Return回置)。
針對民眾餵食遊蕩動物行為,挺挺動物應援團指出,「餵食」其實難以定義,像是要多高的頻率、多少餵食次數能視為飼主,都仍有很大討論空間。餵食行為可能擾動環境乘載量,若餵食對象是外來種,則會加劇這樣的情況。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認為,實務上不太可能透過法律完全禁止餵食,且也難以進行取締,甚至還可能造成其他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遊蕩動物為了尋覓食物,可能必須移動更遠、更大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