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涵管便道10/15搶通 估新橋2027年底完工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下游台9線馬太鞍溪橋被洪流沖毀,交通部相關單位今(2)日上午再前往現場勘查,已拍板的3階段搶修策略中,涵管便道會在15日搶通,第2階段則會建置鋼便橋,新橋重建預計2027年底雙向通車,防洪標準提高到200年。

大型機具走在以砂石鋪成的工作便道,將大涵管運抵現場,持續趕工。

根據公路局規劃的3階段搶修策略,雖然第1階段的涵管便道有工期短的優點,但僅能做為緊急方案;第2階段將施作鋼便橋,已確認路線及工法,鋼便橋梁底比原橋再提高1.5公尺,明(2026)年1月底前通車;第3階段長期重建方案會在2026年年底單線雙向,2027年全線改建完。

交通部次長陳彥伯說明,「2026年底單向橋梁通車的時候是一側先開放,讓南北來往的就走這一側,然後他再做另外一側的橋梁,2027年底應該會完成。」

公路局表示,2日現場天候良好,涵管便道工程進度較預期超前,而第2階段的鋼便橋,就在原橋梁線型的上方,增加通水斷面,屆時行水區也會設置監測設施。

而最終重建的馬太鞍溪橋,防洪標準加倍,提高到200年防洪標準,也就是工程應能抵禦平均每200年發生一次的洪水事件。

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分局長林文雄說:「初擬了一個,如果橋梁梁底抬升,讓他比現在的堤頂來高4米半的方向來作推動。」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退休教授劉俊秀認為,「結構要變強,等於整個橋面可能會提高周邊跟橋要連接的道路,要怎麼跟著去配合,這些要多花點錢。」

學者認為,200年防洪標準在先進國家中已是相當高標準,工程經費也將大幅提高,周邊聯外道路必須一併提升,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到災害預警機制,防患未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