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詩隱喻威權壓迫 立體繪本重現監獄歲月
以數字詩人曹開作品為創作靈感的立體繪本《對白》,是人權繪本工作坊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黃子彥利用立體書的特性製造上下層對話關係進行創作,另一位作者于佳琳透露,主視覺採用八角蜘蛛網概念,象徵困頓與監牢的感受,也象徵關押曹開的綠島八卦監獄。
曹開在20歲時遭到誣陷,被判入獄服刑10年,只能藉大量創作數學詩抒發情懷。他獨創的數學詩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巧妙運用符號、定理,隱喻對政治壓迫的控訴和對民主的渴望。曹開的夫人羅喜女士說明,使用數學詩創作不易招致懷疑,也較不會被發現是政治犯。
曹開的二女兒白貴玲女士回憶,家裡除了母親以外,沒有人知道父親在寫作。曹開將詩作鎖進房間的保險箱,連房間都會上鎖,只因害怕下一代也捲入是非中。她對父親的遭遇感到十分不捨,不僅因為父親最美好的歲月都在牢獄度過,更因為父親並沒有任何犯罪事實,卻不明原因地遭受刑求的痛苦。
雖然曹開本人已經過世,但《對白》出版後,羅喜女士仍難掩激動情緒。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十分讚許作者黃子彥和于佳琳的創意,認為書本結合大量紙雕藝術,翻開就能看見曹開前輩的創作精神、故事跟生命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
馬來西亞學子遭誣陷 酷刑折磨刻骨銘心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欽生1967年來台就讀成功大學,卻遭誣陷為共諜,被指控為台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的嫌犯,依《懲治叛亂條例》二條一唯一死刑起訴,最終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先後關押於景美看守所和綠島監獄。陳欽生回憶,為了一份虛假的自白書,他曾遭遇長達五十小時不眠不休的刑求,三顆牙齒被打落至今未修補,更經歷指尖扎針至昏厥等酷刑,更因沒有身分證,出獄後他一度流落街頭翻餿水桶維生。
他的母親遠從馬來西亞前來探監,靠同鄉協助才在綠島見到他。面會時,母親隔著玻璃伸手,只為確認他仍然活著,這成為他心中深刻的記憶。如今的陳欽生已能不帶仇恨述說自身經歷,他期望孩童能透過繪本理解人生難關與希望,學會面對起伏與困境。以陳欽生的故事為靈感的繪本名為《發現》,作者陳威諺運用無主詞句子、微笑面具加害者與迷宮式建築,描繪威權體制下模糊與恐懼的存在。
而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保留了當時關押政治犯的押房和軍事法庭,那是許多政治受難者不願再碰觸的記憶。陳欽生重訪住了一年半的33號押房,他戲稱那是自己的VIP房,就是住在這間押房的期間,他的死刑改為十二年有期徒刑,也從此失去自由和青春。他說,在等待判決結果的那段時間,他總是硬撐著睜開眼,因為只要一閉眼,死刑的景象就會浮現眼前。
監獄生活的困苦也歷歷在目,陳欽生描述食物就像豬菜,到了綠島以後,飲水更是直接從馬桶取用。陳欽生也說到獄中的政治受難者,會為即將死別的同志高唱安息歌,只要一間房開始唱,其他房間的獄友聽到就會跟著唱,直到整個押區都能聽到歌聲,「安息吧死難的同志,別再為祖國擔憂,你流的血照亮著路,我們會繼續前走」。
校園監視延續威權
雖然台灣在1987年解除戒嚴,但國家調查系統仍然利用學生監視學生,回報監看記錄,就像在為同學寫日記。《校園監視日記》作者李宛澍分享親身經歷,透露監視報告內容除了真實情況外,也不乏捏造或挑撥,讓同儕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她更直言曾在這段過程中受到傷害。
她以分頭翻頁敘述的方式,將親身經歷畫成繪本。李宛澍說明設計概念,是要呈現監視者跟被監視者兩方的敘事,假設左翻是被監視者的敘事視角,右翻就會是監視者的角度。而作為那個時代的一份子,她最期盼的是,社會上有更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無論是什麼角色、當下做了什麼,都能說出更多故事。
人權教育向下扎根 繪本傳承歷史記憶
洪世芳強調人權教育應該要從小就扎根,繪本通常是孩子第一個接觸到的書本,透過簡潔的文字跟圖像以及親子共讀,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已辦理六屆,這些繪本結合插畫和故事,畫出戒嚴年代許多政治受難者的故事,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台灣社會面對歷史創傷的重要實踐,確保這些故事都能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