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夫先生在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檢查台上躺平,然後由檢驗師依照程序對他進行全身的掃瞄,並將影像資料建檔。這是英國從2014年展開的一項計畫,作為整個英國生物樣本資料庫UK Biobank的一部分。
UK Biobank計畫首席科學家娜歐米亞倫說明,「這些影像資料可讓研究者找出答案,例如為何某些60歲出頭的人心臟或腦功能像是70歲的人?哪些基因和生活型態因素會加速老化或造成疾病?」
已經退休的史提夫是影像資料庫計畫第10萬名,也是最後一位志願者。
第10萬名志願者史提夫表示,「我媽現在患有早期失智症,親友有人得了癌症什麼的,所以我花時間來加入醫學研究,讓他們可以研究人們的生活型態、健康以及身體狀況,希望最終能有助未來的醫學研究。」
這個計畫除了MRI還包括X光與超音波檢查,影像資料包括腦部、血管、骨骼、關節、胸腔與腹腔等各個主要器官以及組織細胞等等,十分詳盡。
從2003年啟動的英國生物樣本資料庫計畫,連同影像掃描的10萬人在內,總共蒐集了50萬名志願者的檢體樣本,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等等,20多年來累積的資料量超過3萬TB;另外為了能有更完整的時間序列資料,參與影像資料計畫的志願者都被要求每隔幾年回到醫療機構,重複這個大約5小時的掃描程序。
英國西敏大學代謝影像科教授路易絲湯瑪士指出,「我們現在能觀察每個器官與細胞組織,有助我們了解動脈瘤發生的風險,了解肌肉脂肪與衰竭的關聯,了解25%英國人如何得到脂肪肝。所以我們可以徹底瞭解疾病機制,有生物銀行資料庫就搞定。」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UK Biobank資料庫已經供應學術界與科學界,發表了1萬7000篇的研究文獻。而為了能讓全球醫學與科學同業都能分享並兼顧龐大資料中心的營運,資料庫是以有償的方式提供資料,依狀況從新台幣118萬多元到355萬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