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70年代東京的特色建築「中銀膠囊塔」,由一間間約3坪左右的膠囊房組成,宛如樂高積木堆疊的外觀,具有後現代的科幻風格。2022年後,因為老舊不堪使用、進行拆除,只留下十分之一、大約14間膠囊房。這些膠囊部分飄洋過海到了美國紐約,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讓參觀者了解日本當代的建築與歷史。
盒子狀的房間內,有床鋪、浴室、對外窗以及電話、收音機、唱盤播放設備,這個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的迷你住宅,就是日本東京代表性的建築「中銀膠囊塔」。
1960年代,正值日本建築師、設計師聯手推行的「代謝運動」盛行,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出這座由140個「膠囊」相互嵌合而成的住宅後,1970年開始動工興建,並且在1972年完工後啟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柯奇奧里斯指出,「中銀膠囊塔是代謝派建築中最著名的例子,代謝運動起於1960年,由日本發起,這個該運動將建築學、建築和城市,看做能隨著時間生長、進行演化與變化的生物體。」
只是隨著使用年限,這些膠囊住宅開始出現漏水、腐蝕現象,儘管許多屋主支持重建,但最後拆除公司,在經濟大海嘯時期破產,導致無緣重建。曾經在建築中擁有15間膠囊房的前屋主前田達之,也成了建築保護和修復的核心成員之一。
直到2022年4月,「中銀膠囊塔」因為老舊不堪使用,開始進行拆除,保留下14個膠囊後,開始運往各地博物館展出,協助外籍人士了解日本的建築、歷史。其中一間編號A1305號的膠囊房,就送到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柯奇奧里斯指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微型生活空間,或者說是一個能居住的膠囊艙,大約100平方英尺(9平方公尺),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在東京過夜,特別是東京的勞工或上班族。」
由於膠囊房的用途不斷演進,一度成了學生宿舍、圖書館,甚至DJ房,這場展覽預計將會持續到明年的7月中旬,讓參觀者好好體驗膠囊塔的多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