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網球后掀「草莓義麵」熱潮 波蘭半世紀前飲食文化再起

拿下生涯首座溫布頓女子單打冠軍的波蘭女子網球名將斯威雅蒂(Iga Swiatek),除了為國爭光,還讓家鄉傳統美味「草莓義大利麵」在網路上掀起熱潮。波蘭還有一種「牛奶吧」的特殊飲食文化,牛奶吧裡不賣牛奶、也不是酒吧,它是共產時期至今一直都在接受政府補助的小吃店,只要不點肉,任何人都能夠只花一點點錢就能飽餐一頓。

斯威雅蒂奪下球后這天,就有波蘭民眾特地到餐廳裡點這道菜來吃。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也加入熱烈的網路討論,貼出自家「草莓義大利麵」的照片。

這道懷舊料理充滿了媽媽的味道,只要在波蘭長大的孩子都懂。波蘭廚師彼得夏克說:「若你想過40年、50年前波蘭孩子的生活,那你一定要試看看。」

波蘭人吃草莓義大利麵已有半世紀的時間,這其實也跟波蘭盛產草莓大有關係。過去它曾是學校營養午餐的菜色,媽媽們也會為不愛吃蔬菜的孩子們做,它看來簡簡單單,卻充滿著波蘭人根深蒂固的文化認同。

波蘭民眾說道,「這是童年的好味道。」

要端出一盤好吃的草莓義大利麵,最重要的除了新鮮草莓和略帶嚼勁的義大利麵,重要的靈魂配料還有草莓醬、糖,和用來提升口感的優格或酸奶油。

波蘭廚師彼得夏克解釋,「如果你是義大利人,聽到我們把義大利麵跟草莓混在一起,你一定會說,『天啊,我不想聽了』。但波蘭有草莓季,產量非常多,那應該是波蘭的祖母們想出來的菜單,因為小朋友不愛吃肉、也不愛吃蔬菜,所以她們把義大利麵跟草莓混在一起,再灑一點糖,結果還真的好吃。」

其實除了草莓義大利麵,波蘭人的飲食文化可說是充滿特色。跟台灣人一樣,他們也吃鴨血、牛肚,甚至還會用豬油炒洋蔥和香料來做麵包抹醬。

19世紀末,波蘭街頭出現了名為「牛奶吧」的小吃店,專賣牛奶、雞蛋和用穀物做的小吃。它在1980年代共產時期達到巔峰,因為當時的社會主義政府會提供補貼給牛奶吧,讓手頭不寬裕的平民和勞工階級飽餐一頓。

波蘭民眾莫妮卡表示,「我點的是煎餃搭酸奶油和柳橙汁。」另一位波蘭民眾普薛米克則說:「我點了我最愛的蔬菜湯。」

但現今早已走向市場經濟的波蘭,牛奶吧仍是吃波蘭家常美食的好去處,由於直到現在還享有政府補貼,只要不點沒補貼的肉類,餐點都格外便宜,因此不少學生甚至天天來光顧。

但是受到通膨等經濟因素影響,近來波蘭政府大砍牛奶吧的補貼高達14%,因而開始危及這些便宜小吃店的生存。

牛奶吧店主哈格瑪耶認為,「我的牛奶吧裡很多常客都天天來,如果漲價,他們會不開心;如果有些牛奶吧因而倒了,他們會更不開心。」

但政府對牛奶吧的補貼也讓其他餐廳感到不平衡,因為同樣是一盤煎餃,牛奶吧的價格就比外面餐廳便宜了一半左右。

波蘭國會下議院議員庫哈爾斯卡-傑吉奇提到,「我們正在對此進行辯論,沒有補貼的餐廳店家認為這樣不公平。」

在共產主義下的全盛時期,波蘭擁有4萬多家牛奶吧,但現今只剩下150家左右,這也是波蘭經濟社會轉型下的縮影。現在的牛奶吧不僅是懷舊體驗,也是當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對低收入者來說,更可說是不可或缺存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