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藥基金上路半年納4款新藥 健保署爭取明年預算擴至百億

癌症連續蟬聯國人10大死因首位,2025年開始推行的「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希望加速癌症病人用藥時程、改善健保新藥納入延遲問題。今(27)日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執行約半年期間已經納入4款新藥,以「全適應症給付」納入給付,預計在2026年預算突破百億,希望讓癌友盡早用藥。

癌症連續43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首位,總統賴清德任內推行「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從2025年1月開始公告作業原則,第一年編列50億元預算,更宣布要用多少、補多少。27日醫界團體邀請健保署長石崇良,一同討論新藥基金的永續性。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目前在上半年,我們已經納入了4個新藥,適用在癌藥基金的支付來大幅提升,特別是在免疫的治療部分,新的癌藥基金所收納的藥物,都是按照全適應症給付來使用。」

石崇良舉例,2017年到2021年間,女性乳癌若於第0期或第1期就篩檢治療,5年期存活率大於99.9%;但若到第4期才發現,5年期存活率僅剩39.4%。比對美國數據,1975年到2019年間乳癌死亡率下降58%,其中僅25%歸功於篩檢,另有47%來自早期治療。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指出,「你如果是要用公務預算,那他必須有一個清楚的法源,所以很多的立法院的先進,就想要修正一些法律上的微調,讓他公務預算上面可以有返還,這樣才能夠永續。」

隨著新藥出現讓治療更精進,營造新藥可近性、可負擔性,以及培養病患負責任態度是目前抗癌大目標。

健保署強調,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雖置於健保基金之中,但維持專款專用原則,今(2025)年未用完預算將累計至明年使用,不會轉入安全準備金項目,並預計於2026年爭取將基金規模擴至百億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