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520就職週年,表示即將成立「主權基金」,宣示打造國家級投資平台。學者分析,主權基金有別過去國發基金、勞退基金,有可能規模更龐大,對總體經濟影響也更大。不過主權基金的資金來源來自哪裡?目前還有待財政部、央行等主管機關持續討論。央行曾建議參考新加坡、南韓模式,給出財政部發債、撥款等3套方案。
總統賴清德就職週年,拋出即將成立主權基金,聚焦台灣產業的國際布局,與連結人工智慧等未來產業領域,鎖定全球投資機會。
目前構想會由公部門主導、結合民間資源,預計鎖定戰略性產業如AI、半導體、綠能、數位科技等領域,協助台灣經濟升級。不過資金從哪來,各界有不同看法。
財經專家阮慕驊認為,「我覺得有可能是由國發基金擴增,加上所謂的4大基金去組成所謂類主權基金。當然也有可能會去動用到外匯存底,美債的投資金額占整個外匯存底大概8成,我個人是覺得比重太高了。」
央行行長楊金龍在立法院備詢時,針對首批主權基金來源提出3大可能,包含新加坡模式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公債、以及由財政部撥款成為控股公司股東,再投資國營企業;另外還有南韓模式,由財政部承諾出資投資公司,託管資金就來自財政部外匯平穩基金。
政大金融系兼任教授殷乃平表示,「在營運方面要有很多機制或者約束,讓它能夠發揮正常正當的功能,當然也不能夠說有很多政客,讓他在中間可以左手右手在那邊玩。」
學者示警,主權基金數量龐大,布局也影響總體經濟,管理單位必須要專業、獨立和中立。
而參考各國模式,全世界的最大主權基金在挪威,來自自然資源出口盈餘;鄰近國家像是新加坡、韓國,則是國家財政盈餘;中國、香港則來自外匯存底。
政大金融系兼任教授殷乃平指出,「外匯存底投資,同一塊美金你換了2次,會造成惡性的金融膨脹、很多金融管理上問題,所以他們一般都規定,如果利用外匯存底的話,你只能用在海外。」
目前主權基金主管單位、資金未定,財政部次長阮清華則表示,還得等待跨部會討論,不過由於金額龐大,後續發展也考驗主管機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