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公布「兒少數位足跡調查」報告,半數兒少不知道社群和網路平台隱私設定位置,將近4成兒少表示,家長從未和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的話題。兒少因數位足跡影響,身分遭盜用或敏感資料曝光,遭被威脅、被肉搜,還有兒少性影片外流。
用社群媒體,用網路找資料,已是兒少常態,但在網路上做的任何事都會留下紀錄,家扶基金會公布8630分,9到18歲兒少的問卷調查指出,48.35%沒聽過數位足跡,近半數的兒少,不知道社群和網路平台隱私設定位置。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主任蔡雯瑾表示,「你覺得可不可以公開你個人資訊,有一半的孩子他認為是可以公開喔,那到底都公開什麼樣的內容呢?我們發現有45%到65%的孩子。他們覺得可以公開姓名、自己的照片,甚至自己的生日。」
一半的兒少覺得,可以公開自己的照片姓名和生日,但這些可直接辨識的個資,萬一被有心人掌握,就有人身安全的風險。心理師王雅涵以「創意私房」如何取得兒少性影片為例,就是以愛包裝,用夢想包裝,再走到恐嚇威脅。
心理師王雅涵指出,「陌生的網友在網路上變成你最親密的老公老婆,還有可能是現在網路經紀人,比如說我要拍業配,我要試鏡,我要內衣廣告等等,就可以取得很多很多的影片。」
家扶「428兒保日」愛心大使張榕容說,「身為大人要督促小朋友,但是小朋友如果比我們了解的話,也可以教導我們。」
此次調查也顯示,43.52%的家長不會過問兒少在社群、網路平台使用行為,38.49%的家長沒有跟兒少聊過網路主題。
家扶呼籲家長應花更多心力和孩子互動,心理師也建議,和孩子討論使用賬號規則,設定非公開帳號,只加認識的人為好友,且每月一起檢視追蹤者和被追蹤者,尊重孩子需求,也善盡保護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