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究發現「痠覺神經」 顛覆疼痛醫學中心理論

為找出痠痛的真正原因,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團隊發現,痠和痛是不同的感覺,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過度活化導致組織酸化、慢性痠痛,翻轉對疼痛醫學的中心理論,讓痠痛醫學可更精準。

這裡痠、那裡痛?在台灣,肌肉骨骼痠痛的醫療支出年超2000億,使用人數最多的就是止痛藥物,但痠和痛是同樣感覺嗎?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團隊發現「痠覺神經」的存在。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指出,「本體感覺神經就是一種痠覺神經。本體感覺神經是什麼呢?它是一種默默在工作的神經,一般認為是被動、是感覺而已,其實它不是,它過度活化之後就讓我們產生痠的概念。」

本體感覺神經就是種痠覺神經,過度活化進而誘發痠感,不是痛感,但慢性痠痛會影響到週邊的痛覺神經就會有痠有痛,研究結果顛覆50年來醫學界的觀念,創造了台語「痠」羅馬拼音為字首的Sngception(痠覺)這個名詞。

英國亞伯丁大學教授Guy Bewick表示,「在英國我們並沒有真正區分痠痛,我們只有一個詞,那就是疼痛,有生理學和神經學基礎去發現痠痛差異,這是與陳教授合作令人著迷的原因。」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說明,「其實有些不是在止痛,有些是在針對痠,那有些是利用調整痠覺神經的活性來達到止痛或是止痠的效果。」

陳志成指出,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領域首創Sngception名詞,往後將被沿用,有望讓台灣在新興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享有絕對話語權;而確認痠和痛為不同感覺有助臨床的精準診斷,避免無科學依據的無效止痛處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