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在去(2024)年超過一半電力來自再生能源,英國在台辦事處與英國碳信託機構下午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離岸風電的公眾參與框架,指出問題包括與利害關係人,像是漁民、居民的溝通協調不足、資訊透明度不夠,以及公眾參與一直到環評審查階段才開始。
要達成淨零碳排,台灣努力開發再生能源,包括離岸風電吸引不少外商投資,不過能不能順利開發,必須與各種利害關係人,像是居民、漁民有良好溝通,減少反對聲浪,針對台灣在推動離岸風電的公眾參與現況,下午英國碳信託機構公布調查報告,指出台灣的公眾參與時間點偏晚。
英國碳信託機構信託副理李維洋(音譯)表示,「公眾參與主要在環評審查期間進行,會限制社區、群早期發表意見的機會。」
碳信託進一步指出,台灣的離岸風電案不是在一開始規劃階段,就讓利害關係人參與並意見表達,一直等到進入環評階段有溝通不良的問題,另外像是漁業補償措施的資訊也不是那麼透明,而每每都遭遇開發案到環評階段才開啟辯論,環境部部長彭啓明坦言公眾參與應更早啟動。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環評到最後就變成一個最後的決戰點,過或不過都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壓力會最大,所以不過,我們就會變成阻礙經濟的發展,過了的話我就變小弟,所以這個就是在台灣一個很特別的現象,看能不能我們台灣,可以讓這個開發業者或是政府其他單位,可以提早更公開更透明。」
新上任的辦事處代表包瓊郁也出席記者會,表示可以分享英國推動再生能源的公眾參與經驗。
碳信託代表也指出,國際上有很多好做法,像是愛爾蘭、澳洲,很早就開啟公眾參與機制,確保社區民眾獲得完整資訊,針對漁業補償,在美國紐約州則設計出一套透明有效的補償機制、降低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