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出現今年全台首例漢他病毒個案 感染者會出現哪些症狀?傳染途徑為何?

台北市衛生局昨(21)日公告,文山區一名50多歲女性確診漢他病毒,先前有發燒、咳嗽、頭暈等症狀,目前已康復出院,是今(2025)年國內首例漢他病毒案例。漢他病毒是什麼?感染者會出現哪些症狀?主要傳染途徑為何?目前有治療方式嗎?

北市衛生局21日公告出現2025年全台首例漢他病毒確診案例,該個案是為文山區50多歲女性,在市場工作時曾發現老鼠,之後有發燒、咳嗽、頭暈等症狀,目前已康復。個案接觸者皆無症狀,周邊環境也已完成清消。

什麼是漢他病毒?

漢他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有20種以上不同型別,主要宿主為鼠類,部分會引發人類疾病,導致「漢他病毒出血熱併腎症候群」、「漢他病毒肺症候群」2種症狀,但疾管署已在2004年將兩者簡併為「漢他病毒症候群」,並從原先的第三類傳染病改為第二類傳染病,需在24小時內完成通報。

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主要的感染途徑為被帶有病毒的嚙齒類動物咬傷,或是吸入、接觸已遭帶病鼠類的糞便、尿、唾液等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塵土、物體,經由人與人接觸傳播的機會極低。

感染漢他病毒會出現哪些症狀?

「漢他病毒出血熱併腎症候群」主要影響的器官為腎臟,患者會出現發燒、血小板減少、急性腎衰竭、低血壓等症狀,死亡率為1至15%。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的早期症狀為發燒、頭痛和嚴重的肌肉痛,部分會出現胃部不適、頭痛等症狀,患者感染4到10天後會開始出現咳嗽、呼吸短促等後期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會休克死亡。

漢他病毒可以如何治療?

目前人類感染漢他病毒並無特殊治療方法,以支持療法為主。

民眾若疑似感染漢他病毒,需儘速至附近醫療院所就診,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尤其是鼠類)及旅遊史等訊息,以盡早獲得妥適治療。

如何預防?

(圖/疾管署)

漢他病毒症候群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因此主要的防治手段為鼠類防治,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3不措施,做好環境清理。

若發現鼠類排泄物,清理者應戴上口罩、手套等防護設備,以1比10的比例稀釋市售漂白水,並倒在排泄物上,待30分鐘後再由外往內擦拭汙染區域,最後再以清水擦拭。

疾管署也提醒,需使用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等來清除排泄物,勿使用拖把、掃帚、吸塵器等工具以避免污染其他區域或吸入揚起的灰塵,清除後的垃圾以垃圾袋密封後丟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