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水利署地層下陷資料監測,今(2024)年雲林縣地層下陷面積約226平方公里,雖然比去年247減少21平方公里,但其中最大下陷樁位於中科虎尾園區,經初步研判是因鄰近農業地下水抽用與新建物荷重有關係,對此水利處則表示會持續關注並鼓勵農民轉旱作,全方位防治地層下陷。
今年降雨量比去年多,讓水位減少下降,根據水利署地層下陷監測資料報告,雲林縣今年下陷的面積226平方公里,比去年247平方公里少21平方公里,但其中虎尾中科園區年下陷到達7公分,比去(2023)年還多。
雲縣府水利處處長許宏博說明,「去年最嚴重的下陷深度是每年6.2公分在元長鄉,今年稍微上升來到7公分是在虎尾中科園區這邊附近,一個是持續有地下水抽取問題,是農業用水不足去抽地下水,第二在我們掌握是在園區那邊有新設廠房新建。」
水利處表示,雲林縣主要下陷區分布在虎尾、土庫、元長、大埤、褒忠、北港及崙背等地,持續鼓勵農民轉旱作降低用水,而針對虎尾中科園區一帶年下陷達7公分最嚴重,中科管理局已採取相關措施來因應。
中科管理局副局長施文芳回應,「針對新建築部分我們要盡量減少它會增加的荷重,所以都會要求挖地下室,所以我們也針對後面可能還會有的建築挖出來土方就沒辦法達到不外運,原來環評的規範,所以我們現在正準備環差報告,明年會送到環境部審查。」
中科管理局表示,虎尾園區產業多元,包括生技、材料與半導體相關企業,每天用水量約2千噸,也都有要求提升用水回收率,現在若要蓋新廠房都會配合管制政策,避免地層下陷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