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深海新物種標本 水試所命名「尖吻無線鰨」

比目魚肉質細緻受到不少人喜愛,不過有一種中小型比目魚民眾可能很陌生,叫做「無線鰨」。全球有87種,在農委會水試所服務的李茂熒命名了十種,最近他又確認全球有2尾標本「無線鰨」為新物種。其中一尾是在小琉球南方海域捕獲,已將其命名為「尖吻無線鰨」。

眼睛生長在同一側的比目魚,肉質細膩刺少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受到民眾喜愛。不過有一種中小型比目魚沒有側線,廣布於全球熱帶至溫帶海域,叫做「無線鰨」。

其中有一種,全世界只有兩尾標本,經在水試所服務的李茂熒博士確認為新物種,取名為「尖吻無線鰨」

農委會水試所海洋漁業組探測技正李茂熒表示,「尖銳的突出的吻部所以才會叫尖吻,就是一個物種特色,牠的體型的話大概是目前最大隻只有9公分左右吧。」

水試所在2021年發表過5種西太平洋淺海的「無線鰨」。這次發表的尖吻無線鰨棲息於深海,目前2標本分別在日本以及台灣小琉球南方海域700、800公尺處捕獲,由於尖吻無線鰨生長於深海,較少被作業漁船捕獲,群族量與分布等訊息,仍有待更多研究揭開。

農委會水試所海洋漁業組探測技正李茂熒指出,「那種深海生物調查研究才會去的,然後有時候就算在類似的深度或者是類似的區域,但是有時候就是運氣,不一定你網子下去上來就會有魚。」

「尖吻無線鰨」2000年左右捕獲,李茂熒表示,2009年他已透過X光確認為新物種,當時仍想要等待是否能再捕獲活魚,但苦等多年等不到決定在去年正式發表。全球87種「無線鰨」他命名了10種,他說海洋仍有眾多奧妙生物等待發掘,希望更多關注能喚起對保育海洋的重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