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習俗思維轉變 環保葬及鑽石葬漸成新選擇

清明時節,大家慎終追遠的方式是什麼呢?除了傳統墓葬、拿香祭祖外,現在也有愈來愈多人選擇環保葬,像是花葬、樹葬等方式,希望鳥語花香長伴先人左右;也有人嚮往海闊天空,選擇海葬;甚至有人將骨灰做成鑽石,每天戴在身上,象徵對摯愛不離不棄。不管是哪種安葬方式,背後凸顯人們的生死價值觀,乃至整個社會制度變遷,都已產生本質上的改變。

清明時節手拿清香,祭拜祖先,但其實墓園不僅是先人長眠之地,還藏有歷史密碼。

地上台南召集人李時光表示,「我們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他們會要後代的子孫去記住他們所謂來的地方,會把他們的籍貫這些放在墓碑這裡,這個籍貫很有助於籍貫研究。」

訴說著時代限定的流行文化,印入眼簾的這門墓建於昭和7年,距今長達91年的歷史,細看花磚設計,除了百合、玫瑰等花卉蝴蝶外,還有八仙祝壽,像是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張果老等,也有24孝彩衣娛親的彩瓷,透露出當時代的工藝技術。

隨時代變遷,從大家族到小家庭,喪葬習俗也隨之改變。掀起石板塊,鏟開土壤,接著倒入骨灰,土壤鋪上石板塊,一來避免野生動物耙抓,二來避免土壤被雨水沖刷,等滿葬之後鋪上草皮,約3年到5年,確認骨灰分解完成後,重新打開使用。

民眾認為,「你花葬的話,人是土作的,回歸於自然環保,也不會造成子孫後代的負擔。」

而另一種環保葬是海葬,家屬手捧紙船造型的骨灰盒,登船出發,船隻航向離岸6公里的大海中。

海葬家屬龔先生說,「因為爺爺奶奶都是留下來以前那種骨灰罈,想說為什麼要海葬呢?可是後來想一想,還是尊重我爸的遺願吧,因為我爸爸以前是一個潛水教練,那時候生前也跟我說,他很想做海葬。」

甚至將骨灰製作成鑽石的鑽石葬,這是詹小姐用父親的骨灰製作而成。由於詹小姐家族成員長年定居海外,與父親感情深厚的她,希望父親能長伴自身左右。

詹小姐表示,「就是說把爸爸的一些精神,那個精神、精髓,戴他在你的身上。」

鑽石葬業者蘇于凱指出,鑽石葬材料是骨灰,「就是把骨灰提取碳元素,模擬天然鑽石在地殼中形成的條件,2000度高溫、6萬倍大氣壓,讓它快速結晶,變成鑽石,它的硬度,還有它的比重、它的折射率,都跟鑽石無二。」

從傳統墓葬到環保葬,再到新穎的鑽石葬,代表著民眾對生死價值觀的改變,更凸顯出社會制度,從血緣地緣關連的大家族,走向小家庭、獨身,甚至無所謂家鄉異鄉之分的生活型態。但無論送摯愛最後一程的方式如何改變,慎終追遠的思念之情,永恆不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