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奏來暢心情,說盡台灣民間聲:紀念唸歌大師楊秀卿【觀點】

民間唸歌藝人楊秀卿可說是陳達之後最重要的月琴與唸歌形象代言人,更是近年學習月琴風潮的始祖,她早期一人分飾多角且嗓音清亮、入情三分,卻又帶著一分輕鬆詼諧,在快速流轉的劇情中讓人耳朵跟心裡都聽得服服貼貼。而楊秀卿最厲害的工夫,就是可隨著情境需求隨口唸出七言押韻歌詞,這無疑都是幾十年的真工夫。

(※文:林勝韋,「台灣狂噪之聲」音樂評論站台站長)

很少民間藝人可以像楊秀卿一樣,受到台灣社會這麼高的關注,楊秀卿可說是陳達之後最重要的月琴與唸歌形象的代言人,也是近年學習月琴風潮的始祖。

其實早在1980年代,民族音樂學家許常惠就已經為陳達和楊秀卿灌錄黑膠唱片,由「第一唱片行」發行,可見當時許常惠就已注意到楊秀卿唸歌的獨到之處了。不過可惜的是,隨著楊秀卿的離開,這一代藝人代表的唸歌記憶與技藝,幾乎已經很難再重現。

盲眼唸歌藝人的養成

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楊秀卿腦中一齣又一齣的精彩「戲文」如何習成,在全盲的條件底下,又要如何背誦這些文字呢?唸歌的文本來自於「歌仔冊」,是先由一批作者編寫而成,全是七言的台語韻詞,動輒上千上萬字,除了鋪述一則又一則的古書故事外,也有風月艷情、新聞時事等,內容相當豐富。

唸歌藝人的習藝過程,必須要在短時間內背下一本又一本的歌仔冊故事,才能應付每天的高密度表演。而當時的賣藝藝人社會地位相當低,會來學習的人當然大部分沒受過教育,因而盲人與不識字者必須央求認字的人唸給他聽,或者在前輩表演時趕快默記,在無法做筆記的情況下,一段一段的背誦,今天背誦10「葩」(pha,七言四句韻詞的單位),明天再10葩。上午背完一本,晚上就上台演出,壓力相當大。

在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唸歌藝人通常是跟著被稱為「王祿仔仙」的賣藥團四處走唱,而他們的表演程式還有一套詩意的名稱:賣藥團進入一個村莊,首先要「叫花」,就是開車在村中敲鑼打鼓作宣傳;等到晚上好戲上場,由唸歌藝人唸唱精彩戲文,就稱為「開花」;藝人在劇情關鍵處嘎然而止,由老闆開始叫賣成藥,並以賣完才繼續唸唱來刺激買氣,最後賣藥得到收入,就稱為「結籽」。楊秀卿與當時大量的唸歌藝人一樣,都過著流浪賣藝的生活,並逐步習成精湛的技藝。

(圖/微笑念歌團)

聲情合一:楊秀卿與她的月琴技藝

月琴是一種易學難精的樂器,其音階簡單到幾乎可以在一天之內學會,但難的是要如何呈現出台灣歌仔調的俚俗風味,並且配合唱詞,在短時間內展現出不同角色的情緒和風格,一下以急促的琴聲呈現主角的危急情境,一下以曖昧曲調呈現男女情愛歡愉。而楊秀卿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可以說是將唸歌與月琴的「聲情合一」表達得最好的高手。

其實並不是每個唸歌藝人都以月琴為主要樂器,每個藝人會依照自己的專長選擇樂器和慣常使用的歌仔調,像常幫楊秀卿伴奏的王玉川就以「大廣弦」為主要樂器,陳美珠甚至以無琴格電吉他為樂器,至今網路上仍能找到這幾位「老先覺」在「台灣唸歌團」時期的合作影片。但隨著幾位前輩相繼離世,如今這些畫面也只能供人回味了。

聆聽楊秀卿早期的錄音,一人分飾多角、聲音忽男忽女、生旦淨末丑分得一清二楚,這些都只是基本功,她的嗓音清亮、入情三分,卻又帶著一分輕鬆詼諧,在快速流轉的劇情中讓人耳朵跟心裡都聽得服服貼貼。雖然唸唱的大部分都是中國民間故事,但很明顯傳達的都是台灣草根人物的貪嗔痴愚等情感,才能吸引農民們駐足聆聽。如果劇情太悲,就插幾句旁白說笑或自嘲,如果時間不夠,還能迅速「裁戲」收尾。

楊秀卿最厲害的工夫,就是可隨著情境需求隨口唸出七言押韻歌詞,「急智歌王」張帝完全不能比。我曾聽過一次表演,由主持人現場出題,請楊老師為結婚的新人口占一首「結婚慶賀歌」;楊老師想都不想,月琴一彈就是一葩一葩的七言韻詞,將新人姓名鑲嵌入詞押韻,一下調侃新人、一下祝福在場觀眾,讓大家笑得合不攏嘴、「賓主盡歡」,這無疑都是幾十年的真工夫。

(圖/楊秀卿說唱藝術團)

晚年致力傳承唸歌不遺餘力

近年來台灣興起傳承傳統技藝熱潮,楊秀卿作為碩果僅存的唸歌藝人,也是作育英才無數,而且只要身體狀況允許,她都願意參與各種表演與合作,就為了讓更多人聽見唸歌藝術的美好。在很多傳統音樂表演場合,總是可以看到楊秀卿老師穿著一襲漂亮的暗紫色旗袍,腳踩著高跟鞋,彈著月琴為大家演奏一首又一首唸歌。

楊老師的個性溫和,喜歡與年輕人相處,即使年事已高,也相當喜歡嘗試新東西,因而在電影《血觀音》、《野番茄》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為電影情境譜唱新曲。

而與微笑唸歌團一同錄製《唸啥咪歌》專輯,以新觀念灌注唸歌傳統,甚至錄製《未公開的綺麗》專輯,留下唸歌中相當珍貴的「情色」描寫片段,如祝英台竟然有「遊西湖曬奶」這種香豔刺激的片段;而專輯封面恐怕也是楊老師這輩子最可愛的模樣,竟然戴著粉紅色閃亮亮的太陽眼鏡和假髮,有夠「澀奅」(siap-phānn,時髦)!

《未公開的綺麗》專輯封面。(圖/創銘實業)

唸歌是很具有台灣生命力的說唱藝術,是台灣歷史的縮影,而楊秀卿更是台灣說唱藝術的重要人物。在唸歌史上,她無疑是一位承先啟後的大師,而她留下的文化資產,值得我們繼續珍惜與傳承下去。

最後不揣淺陋,以一葩自己創作的歌仔,紀念這位不世出的唸歌大師:

月琴奏來暢心情,

說盡台灣民間聲;

唸歌傳承代代湠,

慈目勸世萬古名。
 

Gue̍h-khîm tsàu--lâi thiòng-sim-tsiânn,

Suè-tsīn Tâi-uân bîn-kan-siann;

Liām-kua thuân-sîng tāi-tāi-thuànn,

Tsû-ba̍k khǹg-sè bān-kóo-miâ。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微笑念歌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