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去推出「開放山林」政策,想要提升高山的硬體建設,除了翻修原本就有的山屋以外,還要另外要再蓋12間山屋。這項政策有引起不同意見的討論。有山友認為,較大眾化的路線可以繼續做觀光,較難走的路線應該保持大自然的模樣,不是把山林變成都市。
高山上氣候變化快速,下大雨、降冰雹的時候,抵達山屋是山友最開心的事情。嘉明湖山屋裡晾滿山友的裝備。除了室內大通鋪,也可以在戶外區泡茶、吃飯。要到外頭上廁所,還有風雨走廊。「開放山林」政策打開台灣山岳的大門,提升山林的硬體設施,要讓山友登山更安全、更便利。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表示:「強化相關安全的配套措施,譬如避難小屋,登山屋要增設步道、指標加通訊。」
全台總計39座山屋中,21座要進行整建,經費總計近五億一千萬,預計在民國113年之前完成。不只要把現有的山屋整建得更舒適。另外,還規劃在奇萊東稜等地,要蓋12座山屋。內政部營建署表示,這些地點的選擇,是基於緊急救難需求、原有山屋毀損不敷使用,或是在既有山屋旁邊新建。
近年來,山屋對於山友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它的角色從原本擋風避雨、臨時避難的地方,逐漸變成提供睡眠、飲食、諮詢,甚至是山林教育的據點。
山岳政策研究者「城市山人」 董威言表示:「這些山屋一開始的功能是避難,可是後來你會發覺,大家並不是把它當成避難的地方,大家是把避難山屋變成一個像是一個稀有資源的存在,大家週末連假想要上山去,就要開始搶這些稀有的鋪位。」
熱衷於山岳政策研究的城市山人引用國外經驗,指出山屋有服務體系,以觀光為導向,台灣熱門登山路線,像是玉山的排雲山屋、嘉明湖沿線、雪山沿線等等,可以服務高山觀光客,做為民眾親近山林的入門磚。至於其他難度較高的路段,則在保障避難的需求之下,應該盡量保留荒野的原貌,讓人走入山林,而不是把山林都市化。
台灣的高山上要增建山屋,先前曾引起跟保育類山椒魚搶地的爭議。登山經驗近三十年的古道專家伍元和進一步分析,廣設避難山屋,恐怕會造成隊伍應變能力不足的後果。
中央政策指示新建山屋,讓登山活動更便利,不過,避難型山屋也變成吸引廣大登山人口的免費住宿地點,超越生態乘載量的衝擊隨之而來,後續山域管理機關怎麼管,還是一個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