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強徵勞工案 南韓法院判日企業賠償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朝鮮人被強制徵用擔任日本企業勞工,目前韓國最高法院針對其中一案駁回日商上訴,確認原告仍保有個人對相關日商的賠償請求權。日本政府對此除表達遺憾與抗議,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外務省內部討論認為不必理會韓方判決,將堅守國際法原則,對相關案件冷處理。

日本與大韓民國1965年簽署建交公報,雙方協議由日方政府與企業總共出資8億美元協助韓國進行工業化與基礎建設,韓方則放棄所有戰爭賠償請求權以作為交換條件。

近年來凡有關慰安婦或朝鮮族人到日本做工相關的賠償案件,日方立場都以建交相關協議中韓方已放棄國家請求權,認為韓國人民也喪失個人請求權。而這次韓國最高法院的判決完全顛覆此觀點。

韓國原告辯護律師表示,「我方對判決感到滿意。『個人請求權是否消滅』是本案的重心,這次判決已確認(請求權仍舊存在)。」


目前仍有另外兩起類似的強制徵用勞工賠償案在韓國上訴中,各方預期未來判決將與這次相同。日本政府則認為此例一開,未來類似訴訟將會接踵而來。日首相安倍晉三對此表示遺憾以外,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召見韓國駐日大使李洙勳表達強烈抗議。

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表示,「貫徹法治原則是國際社會常識,(這次判決)令人難以想像。未來日韓兩國還要持續發展關係,但我必須表示,我方對此十分遺憾。」

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魯圭德則認為,「為避免這次判決不利於韓日關係,兩國都須運用智慧處理。」

日本NHK訪問的國際政治學者指出,國際情勢急遽變化,早已導致日韓之間共同利益基礎產生質變。新潟縣立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淺羽祐樹表示,「北韓情勢快速轉變,戰略環境已大大不同。日韓之間基本的價值與戰略利益在何處仍可共有、或在何處已不存在?以及,對日本來說,韓國到底是什麼?兩國看來已無法共同重新定義,日韓關係已不可避免進入不確定狀態。」

學者認為,韓國人的想法是「惡法非法」,即使1965年日韓簽署正式外交協議,但新政府對協議內容不滿,這次判決即充分反映此心態。產經新聞報導則指出,日本政府高層認為,韓國政府重視國民情感更勝於重視國際之間的協定,因此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戰爭賠償訴訟,日方可能採取冷處理策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