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麗龍是養殖漁業普遍使用的材質,當他們流入大海,在海上四處漂流,堆積在海岸線上不但影響景觀,也造成海洋污染,卻因為體積大、回收價值低,是海漂垃圾中最難處理的類型。一群海洋志工來到澎湖東吉嶼淨灘,也呼籲從源頭減量才能解決問題。
頂著艷陽,參與淨灘的志工把海岸線上堆積的保麗龍,一一放進太空包,準備用交通船運回馬公。位在馬公南方船程一小時的東吉嶼,有著自然美景和豐富海洋生態,岸邊卻長年堆積大量海漂垃圾。其中,養殖漁業經常使用的保麗龍,因為體積大、雜質高,回收價值低,是所有垃圾類型中,最難處理的。
保麗龍回收業者高月清表示,「保麗龍的回收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二十而已,20到30%,其他的70%左右最主要都是以焚化的方式處理。」
澎湖縣環保局副局長許佳珮指出,「台灣的廠商,他們認為只要不完整性的B級類的保麗龍,他們可能就沒辦法回收。」
現在,有業者研發出新的回收技術,他們和環保團體合作,來到東吉嶼進行實測。先以有機溶劑將保麗龍溶解,將溶液中的雜質過濾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從中提煉出塑膠再生原料。即使是雜質成分高的保麗龍,也可以使用這種方式處理。
保麗龍回收業者高月清表示,「溶劑它有一個特性就是說,它只溶保麗龍,它不溶其他的材質,就算是再髒的東西放進去,保麗龍是溶在溶液裡面,其它的會沉澱或是漂在上面。」
不過這種回收技術,成本較高,法規也有限制。環保團體則認為,回收只是治標不治本,未來應該朝向禁用的方向來推動。
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呼籲,「不論是保麗龍的切割或者溶解,甚至它再做成回收料,全部的過程都是非常耗時間耗體力,跟非常非常耗錢,我們其實一直希望呼籲就是不要再用保麗龍了!」
保麗龍因為價格低廉,經常被當作漁業用浮具。但是當保麗龍漂向大海,很容易在自然中碎裂成為小碎片,被生物誤食,造成的汙染無遠弗屆,如何鼓勵漁民加以汰換,將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