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旗魚洄游東部外海的季節,國際間對旗魚的繁殖生態還不瞭解,漁業署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發現一種立翅旗魚的繁殖區,在東沙群島附近的南中國海,是否要畫設保護區,仍待討論。 立翅旗魚就是俗稱的「白肉旗魚」,是大型的魚類,每年十月過後,都會大量洄游東部外海,通常被捕來當生魚片食用。 成功鎮常見的五種旗魚年捕獲量將近1萬公噸,但牠們到底從哪裡來?又在什麼地方繁殖?國際間的研究很有限,不過8年前,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投入研究,在一種立翅旗魚身上裝上衛星定位鏢,再讓牠們回到海中進行追蹤研究,現在不但找到了牠們的洄游路線,冬天從日本海域往南走到南中國海,夏天再回到日本域海,而且還發現了牠們繁殖下一代的地方。 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江偉全:「這樣的季節性洄游實在蠻有趣的,而且牠可能的產卵場之一,可能是在南中國海,就是東沙的外圍。」 透過衛星定位鏢的水溫變化,研究還發現,立翅旗魚白天跟晚上在水中生活模式,可能在洄游時,很容易被漁民用新式網具漁法捕獲,但要不要總量管制,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 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江偉全:「白天牠可能會做很多的攝食,洄游上上下下潛水;晚上幾乎為了節省體力,為了休息,牠可能都在表水層。」 研究人員說,立翅旗魚繁殖地的研究已經發表到國際期刊,但繁殖地要不要保護?可能需要透過國際相關的組織來討論。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
獨步全球 台灣發現"立翅旗魚"東沙繁殖地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