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課程是上攝影課,老師帶著孩子在部落裡取景,他們用鏡頭記錄自己的家鄉,也寫自己的文化。 ==博屋瑪學生== 體驗那個工作的 (學到母語啊 泰雅族傳統) (還有他們以前的知識) 在台中和平的博屋瑪小學,今年改為實驗小學,原本的國英數、自然社會通通都沒有縮水,但是加入了泰雅文化的元素,孩子們很期待上課這件事。 這是小四學生上完狩獵課之後,透過圖畫與文字設計的繪本,耆老的經驗得到傳承,孩子們也學會觀察與了解自己的家鄉。在這樣的學校裡,沒有「專注力不足」的孩子。 ==博屋瑪老師 李惠珍(TAPAS WATAN)== 在狩獵文化的主題裡面 我們要把藝文加進來 藝術的部份 還有音樂的部份 (孩子)比較容易專注了 因為我們上半部 是一般教育嘛 但是下半部他知道 他可以出去活動 開墾、狩獵和捕魚課,這樣的上課內容,孩子們變得願意開口、討論、找資料和動手發現答案,學期中校方安排全校70位同學參加教育部線上評量,發現整體成續,明顯比改制前拉高,也吸引十多位來自東勢和苗栗的孩子,轉學來就讀。 ==博屋瑪校長 比令亞布== (這學期)來了十六、七個 轉進來(文化體驗教育) 它有遷移到就是主科學習的時候 他(孩子)會學習得更快 原名達觀國小的博屋瑪實驗小學,去年八月改制後,一學期下來,學生的思考力和學習表現明顯提升,這樣的實驗教育,要讓原鄉的孩子們,透過樂在學習,培養競爭力。 黃千容 賴世杰 台中報導
博屋瑪實驗小學 課程融入原民文化元素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