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恩怨 牽動韓日關係發展

這次的韓國總統大選,受到週邊國家的高度關注。除了因為韓國在東北亞的重要地位,也因為主要的朝野政黨,在過去展現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思維。例如就有日本媒體認為,韓國的執政黨比較反日,在野黨比較親日。不過,研究外交問題的韓國學者則說,如果考量到實際的國家利益,任何政黨上台執政,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不會改變。 在首爾市區最熱鬧的鍾路與世宗路口,豎立著一尊巨大的塑像,紀念的是16世紀末期,朝鮮王朝的抗日名將李舜臣。西元1592年,豐臣秀吉派兵攻打朝鮮,在陸地戰役勢如破竹,朝鮮王朝幾乎遭到滅亡的命運。但李舜臣在海上靠著戰術運用以寡擊眾,成為朝鮮民族唯一一次靠自己打敗日本的例子,也成為韓國人表現反日情緒的重要象徵。 延世大學學生 鄭在雄:慰安婦問題、教科書問題、獨島問題,比較有感情上的紛爭存在。對於過去歷史的清算,要看日本如何真誠對待。 到二次大戰結束為止的35年日本殖民統治,被韓國人認為是心中的最痛,每當日本政府審查歷史教科書,或是有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像這樣激情的反日示威,總會在螢幕上一再地出現。 延世大學教授 朴明林:基本上,這不只是韓國與日本的問題,而是整個東北亞的問題,不是只有韓日之間要解決的。 為了對日本擺出強硬姿態,並宣示領土主權,韓國海軍今年才成軍服役的兩棲攻擊母艦,就以和日本有主權爭議的獨島來命名。然而在學者眼中看來,這些都只不過是一種政治上的表態而已。 外交安保研究院 裴肯贊:如果要韓國跟中國或日本發生軍事衝突,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首爾市龍山區的戰爭紀念館裡,李舜臣打敗日本的經過,在一個個模擬的場景,和眾多的文物中被巨細靡遺地介紹。然而在現實中,日本是韓國最重要的經貿夥伴之一,日文也是韓國最流行的外國語言之一。從日常生活到政治外交,無一不顯示著韓國人的現實主義作風。因此,即使反日的情感表現隨處可見,對日關係也不時有低潮出現,但學者認為,基於現實的國家利益,日本、中國這兩個在歷史上多次侵略朝鮮半島的強鄰,要再度成為韓國的假想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記者 徐家仁 彭耀祖 在韓國首爾的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