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颱之國 台灣通訊韌性真的無礙?【新聞實驗室】

你有想像過如果有一天網路中斷,手機訊息傳不出去、地圖也打不開,要如何跟其他人聯繫嗎?今(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部分地區通訊一夕全斷,成了訊號孤島,當時引發不小恐慌。面臨電線桿倒塌和基地台毀損,該怎麼辦?除了等待通訊業者修復訊號,日常中還能先做哪些準備?

基地台毀損 嘉南通訊中斷

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暨執行長黃勝雄指出,這次風災造成中南部共1200多座基地台受損。

尤其當地不少基地台之間是靠高架線路串聯,當大量電線桿倒塌、電塔毀壞,中間連接的光纖又被拉斷,加上電力供應不穩,整體通訊系統因此全面中斷。

修復基地台、光纖耗時較長,行動基地台車及發電機成為短期解方。雲嘉南地區這次就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等三家電信商,動用40部行動傳輸車,在一週內讓當地恢復通訊。

但台南學甲在一個月後,還有地方是靠通訊車維持電信訊號。另一方面,NCC也協調業者啟動漫遊服務,讓三大電信使用者能使用彼此的基地台傳輸。

黃勝雄建議,未來政府應考慮把基地台的「防災係數」列入基礎設施要件,且有法律規範遵循,提升通訊設備強度。當地高掛在空中的線路,也可以考量分期、分年逐步改為地下化。

小型儲能設施 救急災後社區電力 

通訊修復除了傳送訊號的基地台,電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台灣電力系統主要仰賴台電的中央供電,但在倒塌的電線桿尚未修復前該怎麼辦?考驗社區電力的韌性。

由工研院合作開發的「小型太陽能儲能設施」,原本設計用於活動攤販、展場等商業空間,在這次風災期間充當救急的角色,提供民眾手機或醫療設備臨時充電。

另外,目前通訊車主要仰賴柴油或汽油發電機,但長時間運轉會過熱,甚至有火燒車風險。工研院副組長黃朝揚表示,透過太陽能儲電的電力和發電機交替,能確保通訊車穩定運作。

黃朝揚提及,過去大家準備備用電力時,「其實沒有危機意識」,未預期停電會停這麼久。

這次風災部分地區斷電超過一週,黃朝揚建議,平時社區就應盤點可用的區域供電設施,住家也要配置家用儲能設備,形成分散式備援網絡「藏電於民」。

沒有基地台和網路 無線電成關鍵工具?

曾參與戰備部隊的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雅聖指出,無線電不像手機、家用電話或衛星,可能第一時間就被癱瘓,「頂多被干擾」,經過訓練找到合適頻道就可以和他人聯繫。

黃雅聖建議,以後壁區的面積72平方公里為例,只要區公所設置無線電,14位里長各配手持機,再加上鄰長使用小型無線電,就能建構起一套公務機關的回報通訊網絡。

近年還興起一種名為Meshtastic的裝置,在手機上輸入訊息,透過藍牙傳給Meshtastic裝置,就可以利用LoRa技術,把訊號一站一站傳出去。這樣的系統不需要行動網路或Wi-Fi,災害發生時也能成為重要備援通訊。

前中研院研究助理荊輔翔說明,LoRa的特性就是低功耗且長距離,在空曠的地方,例如10到20公里,甚至40公里都有可能。

烏克蘭戰爭、緬甸內戰,以及東南亞網路中斷時,Meshtastic都曾被民間小規模使用。目前在台灣也可以看到上百個Meshtastic的節點。

戰火下烏克蘭的通訊韌性

當風災局部地區的通訊中斷引發不小的恐慌,如果規模更大的情況又會如何?烏克蘭面對戰爭下的轟炸與停電威脅,建立了更多備份系統與節點,確保主要節點遭破壞時,網路仍能運作。

部分業者更將伺服器、資料庫與監控系統搬到國外,建立或租用海外節點,避免單點故障。當地也有超過200個地下室提供網路服務,能在戰火下持續運作。

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汪哲仁指出,當資料受到TDS(Traffic Direction System流量導向系統)攻擊,駭客將用戶重定向至惡意網站或下載惡意軟體時,政府與銀行的敏感資料會被緊急轉移到鄰近國家的網路節點。

此外,烏克蘭在地三大行動通訊商也在戰爭初期啟動「全國漫遊」,用戶若原網路無訊號,可以免費轉換到其他供應商,並以2G與3G網路繼續通訊。

海底電纜中斷時,「衛星網路」也在烏克蘭揮關鍵作用。透過Starlink提供數千個衛星接收天線,協助烏克蘭政府與軍方維持聯繫。

黃勝雄指出,極端災害下資源有限,通訊韌性不能以平時網路的使用方式來想像,更需要有分級與優先順序,才能在有限條件下維持基本運作,「把災損降到比較可以接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