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市區的淤泥清除大致告一段落,災害前進協調所指出,下一階段重點是農田,目前估計農田淤泥600萬噸,比起市區已清除的淤泥垃圾恐達百倍之多。花蓮區農改場指出,山上沖下來的土砂偏鹼性,有機質少,過厚不利復耕。
馬太鞍溪北岸原本翠綠的農田,覆蓋厚厚淤泥,《我們的島》團隊災後前進災區,透過空拍紀錄到農田嚴重受損情形,南岸也很嚴重,農田甚至完全隱沒在滾滾泥砂裡。就在市區清淤暫告一段落,中央表示,農田淤泥量恐怕是市區垃圾與淤泥的百倍之多。
中央前進協調所指揮官季連成指出,「現在所有清出來的淤土還有垃圾才只有6萬噸,農田就有600萬噸,救災復原工作告一段落之後,農田就是我們下一個階段的重點。」
就住在佛祖街的農民表示,田都被淤泥覆蓋,因為農田沒有遮蔽,當然淤泥量堆積更多,目前誰會來協助清除還不清楚,但她很希望能復耕。
光復鄉農民蘇小姐表示,「太厚的一部分要把它清掉,要不然沒有辦法種東西,不曉得政府要派人來清淤,還是我們要自己花錢清淤,就不曉得啊。」
從山上沖刷下來的巨量淤泥,適合耕種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指出,其實這些土質偏鹼性,太厚的話不利作物生長,就算要利用,也得要花長時間進行土壤改良。
農業部花蓮區農改場長楊大吉表示,「它是新鮮的話,本身裡面有機質不多,種東西就比較不容易,如果太深的話,那個要養地要養很久、一段時間,所以真的太深的話,還是要清除會比較快復耕。」
災後初期,垃圾掩埋場的垃圾大舉入侵農田,部分已經清除,而針對農田流失,農業部承諾以專案辦理救助。
農糧署主秘陳立儀表示,「不是說農田放在那邊就不管它,會把淤泥移除,農糧署這邊是會有專案研議救助這部分。」
針對受損的農機具設備、溫網室重建,補助提升至8成,整場遭掩埋的特殊災損,將給予專案協助,若嚴重到無法在明(2026)年復耕者,則可專案申請休耕補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