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從漁村蛻變經濟樞紐 百萬外來勞工待遇不如本國人

新加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至今已經滿60年,儘管當地自然資源匱乏,但卻能媲美全球不少強大國家。新加坡成功繁榮的關鍵,在於當地是亞洲地區的重要戰略樞紐,也是全球最繁忙的經濟港口之一。當局拋出利多的金融政策,吸引外資進入投資,只是在這些繁榮光景的背後,也付出了不少政治代價。

新加坡港內,卡車、大型橋式起重機,忙著載運貨櫃、進進出出。新加坡在1950年代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後,60年來已經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一個繁榮的都會國家。

藉著在麻六甲海峽的地利之便,新加坡港成了繼上海港之後,全球第二繁忙的港口,有將近200多條航線,通往全球600多個港口,是連接亞洲和西方的重要門戶,因此每年需要處理的貨櫃數量將近4100萬個。

新加坡港營運總監丹尼斯表示,「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貨物通過我們港口,像是電子產品、機械設備與食品,我們實際上也是運輸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的主要樞紐。」

儘管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英國倫敦的一半,但人均的GDP是全亞洲第一高,加上當局拋出利多的金融政策,包括免徵股息稅以及企業稅率低,吸引不少外資,進入新加坡投資,也促成新加坡成為全球第4大金融中心。

新加坡法國商會負責人萊絲沛雅德說:「所有大公司都在這裡,我認為在新加坡約有7000家跨國公司,自從新加坡獨立以後,就一直保持著非常友善和穩定性非常高的商業經營環境。」

儘管新加坡經濟繁榮,但在政治上卻付出了不少自由的代價。1819年,英國政治家萊佛士把新加坡,當成英國的貿易港口和殖民地,推展經貿活動。但不少歷史學家認為,萊佛士的作為也讓許多人受到壓迫,指責政府因為政治目的,改寫或隱藏部分歷史。歷史學家覃炳鑫還因為批評政府,在1963年「冷藏行動」任意拘留數百人的暴行,被迫放棄工作,流亡日本。

新加坡異議人士和歷史學家覃炳鑫表示,「我的家遭到搜查,我的筆電和手機被沒收,還多次被警方傳喚訊問,任何顯示政府犯下嚴重錯誤的歷史都被抹掉了,我們創造出一個非常脆弱的社會,缺乏多元化的觀點,還不能質疑權威。」

新加坡的繁榮,讓鄰近的窮苦國家民眾嚮往,跨海來這裡工作。現在的新加坡有75%的人口是華裔,其餘25%人口多數來自於馬來西亞與印度、孟加拉等國家。約有100萬名外來勞工負責重勞力、艱苦的工作,但薪水卻比新加坡人低12倍,有些人甚至還會遭受雇主虐待。為了援助這些外籍勞工,非政府組織TWC2「國際組織連結No.2」,會定期與勞工會面,提供維護權益與尊嚴的支援。

國際組織連結No.2執行董事郭伊森說,「他們通常需要付出非常、非常高的招聘費用,高達2萬新加坡幣,無論雇主要求他們做什麼不合理的事他們都得照做,事實上過去幾年,我們的死亡人數,因此創下歷史新高。」

外媒《法蘭西24》報導,新加坡是一個披著民主假象的國家,從1965年以來,一直由「人民行動黨」執政,也讓許多人權運動家,特別是反對死刑的人,成為政府的攻擊目標。儘管目前新加坡民眾,能在國內唯一一處合法的抗議場所芳林公園的「演說者之角」,申請示威、抗議活動,但對人權運動家來說,這正是國家箝制、控制人民政治自由的象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