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AED密度全球第二,推廣使用障礙仍多!【獨立特派員】

台灣在公共場所廣設超過1.5萬台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設置密度全球第二高,卻因「找不到、拿不到、不會用、不敢用」等現實問題,使用率不到3%,路倒患者存活率也遠低於美國。為此,「愛陌生推廣協會」創辦人,同時也是急診醫師的林治圩,帶領團隊正積極推廣,結合平台技術與民間倡議,期望讓AED從冷冰冰的設備,成為日常中隨時能發揮「心臟重開機」作用的救命工具。

設置密度高,使用率卻不足3%

在台灣,當有人發生心跳驟停,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CPR心肺復甦術。然而,急救還有另一項關鍵武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也就是AED。2013年起,《公共場所必要緊急救護設備管理辦法》為AED提供法源依據,凡是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都需要設置AED。

13年來,全台已累積超過1.5萬台,平均每萬人就有20台,設置密度僅次於日本,位居全球第二。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AED使用率卻不到3%。雖然病人到院前是否經過有效急救,往往是能否救回的關鍵,但急診醫師林治圩坦言:「AED推廣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AED是「心臟的重開機鍵」

民眾依據圖上的指示將電極片貼在患者胸口的位置,並按下電擊按鈕,即可安全操作AED。(圖/獨立特派員)

 

AED能偵測心律並在必要時電擊,讓無效顫動的心臟先停止,被醫師形容為「心臟的重開機鍵」。多數時候,AED會與CPR搭配使用。「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總教官賀祥麟解釋:「就像電腦或手機當機後必須強制重開機,AED就是讓心臟先停下來,再透過CPR把血液送出去,協助心臟重新啟動。」操作過程僅需三到四步驟,包括開啟電源、貼上電極片、依語音指示按下黃色電擊鍵,接著開始做CPR。

 

現實有四大阻礙,推廣仍遇瓶頸

雖然法規要求公共場所設置AED,並規定必須有管理人定期巡檢與維護,但現場情況卻不如理想。因為場所固定營業時間的原因,民眾經常面臨「找不到」或「拿不到」的困境,也有許多人「不會用」或「不敢用」,即便取得AED也對「電擊」感到恐懼。其實,AED會自動判斷,將電量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自動調整,不需要電擊時,機器也不會作動,安全性高。

為此,「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持續在街頭辦理體驗活動,帶領民眾親自操作CPR與AED,消除誤解與恐懼。其實,《緊急醫療救護法》中已有免責條款,救人時也可透過請旁人見證、錄影,並全程聽從119線上指示等方式,為自身提供保障。

 

「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定期舉辦CPR與AED街頭推廣活動,提升民眾的救護意識。(圖/獨立特派員)

 

商場業者金世康強調,選擇容易取得、在交通線的的位置,是AED發揮作用的關鍵。因此,協會也倡議將AED設置於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避免因場所固定營業時間,夜間或假日「拿不到」或「拿不到」的窘境。

 

「聽見AED」平台,以「1395」為急救目標

林治圩指出,這些心理與制度障礙是推廣AED使用最大的挑戰。為了縮短救援時間,協會推出「聽見AED」平台,由執行長張歆晨帶領的團隊,與消防署的「急救先鋒」系統並行。當有人報案,119勤務中心的接線人員會視需要同步在線上指導CPR並派遣救護車,同時也會推播訊息給「急救先鋒」和「聽見AED」兩個平台系統。

若事故發生在三百公尺範圍內,系統上志工和民眾的手機就會響起通知,直接導航至最近的AED。民眾可以在救護車抵達前,前往支援救護,或是協助取得鄰近的AED送往事件現場。「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執行長張歆晨表示,協會的目標是「1395」,即希望可以在1分鐘內有人操作CPR,3分鐘內使用AED,讓95%以上的人存活出院。

 

透過學習CPR與AED的操作,民眾也有機會為急救盡一份力,提高路倒患者的存活率。(圖/獨立特派員)

 

從「看得到」到「用得到」

台灣AED設置數量雖多,但使用率不足,導致路倒患者存活率低。「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統計,在美國西岸,若路倒患者及時急救,康復出院比例超過五,而台灣卻不到兩成。因此,唯有從法規制度的設立走向全民參與,突破推廣四大障礙,AED才能真正從「看得到」走向「用得到」。正如賀祥麟所言:「希望每一雙手,都是急診室的延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