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尺長鯨鯊台東擱淺亡 死因仍待解剖

被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的鯨鯊,又俗稱「豆腐鯊」,今(24)日上午在台東有釣客發現長度超過3公尺的鯨鯊擱淺死亡,已經通知相關單位協助處理。學者分析,依照鯨鯊澎起的皮膚來看,應該已經死亡有一段時間,不過確切死因仍要待解剖後進一步釐清。

身體佈滿白色斑點,俗稱豆腐鯊的保育類海洋生物鯨鯊,一動也不動躺在礫石堆,台東市豐里岸邊,早上有釣客發現,有長度超過3公尺的鯨鯊擱淺死亡,已經通知相關單位協助處理。

林姓釣客說:「從浪花那邊打上來,太重了想要救也沒辦法。」

釣客表示,「擱淺,不知道死多久了。」

縣府農業處表示,海巡署會通報海保署,請專家學者一併進行運載及後續處理。擱淺死亡的鯨鯊目前所顯露出來的部分看不見明顯傷口,只有尾鰭部分有一處疑似切割傷。

學者分析,依照鯨鯊澎起的皮膚來看,應該已經死亡有一段時間,不過確切死因仍需待解剖後進一步釐清。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分析,「應該死亡有一段時間了,其實有些皮膚是脫落的狀態,所以會認為牠是有傷口,這隻大小大概還不到5公尺,這個體型基本上還是未成年。」

鯨豚擱淺原因多,學者指出,根據以往統計資料顯示大約有3大項目,包括鯨豚先天遺傳性問題,例如先天心臟發育不良;以及後天因感染或受傷導致身體出狀況、直接或間接的漁業人為因素。

若以2019年到202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每年擱淺的鯨豚數量,呈現持平狀態。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從2019年到現在的數據顯示,每年的擱淺的鯨豚數目平均大概150到160隻,每年並沒有很明顯往上升,也沒明顯往下降,那我們比較保守的是說每年大概是持平。」

推動鯨豚保育,除了監督環境工程對於海洋保育的落實程度,也要避免不當或過度的觀光以及漁業行為影響鯨豚生態,才能盡可能在經濟及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