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沿海近年來記錄到291種鳥類,其中53種是保育類,甚至有5種瀕臨絕種。為了鼓勵養殖業者提供棲地,林保署和雲林縣府合作,推動生態給付,只要業者在冬季維持一個月30公分以下水位讓候鳥棲息,且每1公頃獎勵1萬元。
養殖業者將文蛤採收後都會進行曝曬、消毒等工作,為吸引業者營造更友善生態環境提供鳥類棲息,林保署與雲縣府今(2025)年首次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每公頃獎勵金1萬元。
雲林養殖戶吳女士認為,「我覺得這樣很好,魚塭可以休息,放著淺水這樣太陽一樣能曬到消毒。」
雲林民眾則說道,「這樣好,因為鳥類很多都一直消失,有時很多珍貴動物就會一直不見,如果有棲息地就可以繁殖。」
林保署南投分署表示,雲林沿海近年來紀錄到291種鳥類,其中包含53種保育類,還曾出現東方白鸛、黑面琵鷺、草鴞等5種瀕臨絕種鳥類,現在只要沿海四鄉鎮養殖業者冬天期間維持一個月30公分以下水位提供鳥類棲息,就能領到獎勵金。
林保署南投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楊曼蕾說明,「麥寮、台西、四湖及口湖等地養殖戶,在魚塭收成後於10月到隔年4月期間,配合低水位與友善管理,營造候鳥適合的覓食與棲息環境,合格之參與者可每公頃獲得1萬元。」
麥仔簝文化協會理事長吳明宜回應,「養殖越來越嚴苛,那當然有更好一個參與國家的生態給付工作,其實讓他們多少有一些收入之外,也輔導他們做友善養殖。」
當地生態協會表示,濁水溪出海口近年來吸引不少候鳥停留,為能有更多棲地提供覓食甚至繁殖,與雲縣府積極爭取林保署生態獎勵金,今年首次開放申請面積20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