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入土坑,一鏟一鏟翻泥地,日本研究員嘉陽禮文(Rebun Kayo)從7年前開始在原爆罹難者無名埋葬地定點挖掘,這裡是位在廣島市對面的小島「似島」。
日研究員嘉陽禮文指出,「我曾發現一些小又乾淨的乳牙、尚未長成恆牙,這麼小的孩子,就是個嬰孩能做錯什麼?根本不可能參與戰爭,為何遭不公不義殺害後埋在這?」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瞬間摧毀擁有35萬人口的廣島市,奪走約14萬人性命。似島距核爆中心約10公里,上萬死傷者被送來島上的野戰醫院。
當時許多屍體就地火化,部分沒燒的就倉促掩埋。嘉陽禮文多年來試圖找出祂們的身分,好尊嚴安葬,也帶著骨骸見見倖存者。
原爆倖存者空民子表示,「一名女性全身燒傷,懷裡抱著小孩,大喊拜託救救孩子。再往前走有名5歲女孩弘子(Hiroko)還能自己走路,我母親就帶著她一起走。」
如今83歲的她仍記得女孩的眼神、傷口和哭喊,她說父母最後因無力扶養含淚把女孩送到警局,自此杳無音信。像這樣的故事當年俯拾皆是,空民子推測自己失散的親戚也可能在似島上發現的大量遺骸裡。
而這段歷史還有一群經常被忽略的受害者,是當時在日本生活的韓國裔人士。《法新社》報導,當年2場原爆造成的傷亡者,當中至少1成是韓裔,多數是日本統治時期強徵的勞工。
韓裔原爆倖存者李富烈表示,「一道閃光、一陣強風吹來,整棟房瞬間掀飛,我身旁的母親被炸飛,當場喪命。」
韓裔倖存者如今大多8、90歲,由於來自朝鮮地區又是原爆生還者,被外界認為遭到輻射污染,日後的人生備受雙重歧視。
韓裔原爆倖存者金和子指出,「戰後有位刻薄的朋友走到我面前,指著我說我是不同種族的人,他說我(外族人)該滾出去。」
韓裔原爆倖存者裴敬美則說,「我丈夫到離世都不知道我是廣島原爆倖存者,因為我從沒對他提過。」
因社會偏見而遭到孤立,不少人直到子女長大才敢承認自己是原爆受害者;全南韓目前仍有大約1600位第一代原爆倖存者在世。
南韓原爆福祉中心主任鄭秀源回應,「雖然國家應照顧第一代原爆倖存者,但也有許多第二代、第三代後代因原爆受到影響,罹患先天性疾病。」
南韓直到2016年才通過法案,補貼第一代倖存者每月72美元,約合台幣2100元,但他們的下一代並不在補助名單上。而原爆至今已過了80年,比起每年紀念日的鮮花與演說,無論在日本或韓國的倖存者與後代都更期望,社會能在這個時刻好好聆聽他們的心聲,更不要重重蹈歷史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