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有一條「蝸牛巷」,是由大學師生和在地居民共同打造的,巷弄的命名到景點元素,都取自文學作家葉石濤的作品,把文字變成實體空間,帶領大家感受老台南的生活氣息。本週五晚上6時半,「在地旅行」要帶您一起走讀蝸牛巷。
蜿蜒狹窄的巷弄,如同蝸牛螺旋外殼,這裡是文學家葉石濤在台南最後一處居住地,也是蝸牛巷社區營造的主要元素,有許多景點都是取自於葉石濤「往事如雲」著作中的文句情節。慢活的台南,加上蝸牛的慢速,足以吸引已經習慣快速的外地人到蝸牛巷一遊。
蝸牛巷營造團隊主要成員陳怡妏說道,「這邊會有蝸牛的指向,所以裡面可能會有一些剪刀、布,相關的元素都框在裡面,是由幾個藝術家自己去做創作,它其實也可以是一個很小藝術品的元件。」
既然要在地化,營造團隊想到了藉由小物,激發居民對社區更多的認同感,從個別的發揮與獨創,轉化成為全體的多元。
蝸牛巷營造團隊主持人黃若珣表示,「我們現在走進來的這個小巷弄,其實有很多可愛的居民,然後兩側也有好多居民都有參與我們的微笑門簾活動。」
和社區長者頻繁互動的同時,學生們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中,智識也有所增長,促進了城鄉相伴,也共同享有健康生活。
國立成功大學助理教授鄭淑惠提及,「就希望是可以把社區當成教室,社區的長者是我們的老師,跨世代的一個溝通可以在差異上面彼此了解,可以提早去思考,讓彼此可以生活更好。」
從2016年開始,台南市政府著手進行「歷史街區改善計畫」,讓大學師生結合在地居民和地方政府人士,造就了充滿文學社區氛圍的蝸牛巷,適合生活跟做夢,還有談戀愛的地方。